梨园深处育新枝:走近北京戏曲学院教师顾秋佳
梨园深处育新枝:走近北京戏曲学院教师顾秋佳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穿梭于化妆间与候场区之间。她不是登台的角儿,却是年轻演员们最安心的定心丸——北京戏曲学院戏曲表演系教师顾秋佳。这位被学生称为顾先生的戏曲教育工作者,用二十年光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默默守护着戏曲传承的薪火。
一、戏校里的百变教头
顾秋佳的教学日常总带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巧思。在旦角身段课上,她会突然掏出手机播放现代舞视频:看这个重心转换,和咱们的云手是不是异曲同工?学生们常被这种跨界的教学方式惊得目瞪口呆,又在实践中恍然大悟。京剧教研室主任李墨白评价:顾老师总能把老戏教出新味道,这需要深厚的功底和开阔的眼界。
对于剧目课教学,她自创三维拆解法:第一周专攻唱念,第二周精研身段,第三周钻研人物。这种层层递进的训练方式,让00后的年轻学员既能系统掌握技艺,又能在解构中理解传统程式背后的美学逻辑。毕业生王雪莹回忆:顾先生教《贵妃醉酒》时,带着我们查了整整三天的唐代服饰文献。
二、幕后的传承密码
在顾秋佳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本泛黄的《梅兰芳舞台艺术》。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她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轨迹。作为梅派再传弟子,她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到梅兰芳纪念馆临摹大师手稿,在泛黄的信笺间触摸艺术真谛。
面对传统剧目的现代演绎,她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指导新编戏《梨园往事》时,她巧妙地将传统靠旗改良为可拆卸式LED灯带,既保留戏曲写意之美,又赋予舞台新的视觉语言。这种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改造,而是建立在对十三辙、四功五法等戏曲本体的深刻理解之上。
三、传灯者的守望
顾秋佳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从入学时的音域测试到毕业演出录像,记录着年轻戏曲人的点滴进步。她常说:戏曲教育不是流水线,要像老玉工琢玉那样,顺着每块料子的纹理下功夫。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不少被认为条件普通的学生在舞台上绽放异彩。
在戏曲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她牵头组建青年戏曲工坊,带着学生走进中小学、商业综合体,用沉浸式演出打破剧场边界。去年在798艺术区的实验演出《游园·2023》,让水墨投影与昆曲水袖在工业厂房里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长安街的梧桐叶黄了又绿,顾秋佳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练功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练功房的把杆,镜中那个带领学生走圆场的身影,仿佛与二十年前那个在后台偷师学艺的少女重叠。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用慢功夫守护着戏曲传承的长生殿,让古老的艺术在年轻的生命中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