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这扇门,看梨园少年的别样青春——北京戏曲学院高中探秘

推开这扇门,看梨园少年的别样青春——北京戏曲学院高中探秘

清晨六点半,当同龄人还蜷缩在被窝里时,北京戏曲学院高中的练功房早已灯火通明。十七岁的程思远对着落地镜练习云手,水袖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里是京城唯一一所以戏曲为特色的公立艺术高中,每年吸引着数百个怀揣舞台梦的少年前来叩门。

**戏曲基因融入血脉的日常**在传统高中的课表里,你找不到毯子功把子功这样的课程。这里的学生每天要完成四小时的专项训练,从唱念做打到锣鼓经,每个动作都要经历千百次打磨。老生专业的李文轩说:刚开始吊嗓子时总被老师打趣像公鸭叫,现在能完整唱完《定军山》,才知道'台上一分钟'的分量。

**文化课不缺席的底气**很多人以为艺校生只重专业,这里的语文教研组却藏着特级教师。数学课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英语角每周邀请外教指导戏剧对白。去年高考,75%的毕业生文化课超过艺术类本科线,这个数字让不少普通高中都暗自惊叹。

**在传统里寻找新生的可能**排演厅里正上演着特别的《牡丹亭》:杜丽娘的水袖舞融合了现代舞元素,电子乐与传统曲牌奇妙共鸣。这不是对经典的颠覆,而是00后戏曲人的创新实验。学校与英国莎士比亚剧团建立的交流项目,让京剧科学生去年在爱丁堡艺术节收获了满堂彩。

**梨园精神的当代传承**午后的文化长廊总是热闹非凡,书法社的成员在临摹戏单上的工尺谱,道具制作课的学生研究着3D打印盔头。最让学生骄傲的,是那条挂满金菊奖、小梅花奖的荣誉墙——那里既有师姐师兄的辉煌,也等着他们去续写新的传奇。

当夕阳为练功房镀上金边时,程思远结束了一天的训练。这个承载着六十年戏曲教育底蕴的校园,正用独特的方式培育着传统艺术的薪火传人。在这里,每个清晨的汗水都浸润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每次舞台的亮相都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