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耕耘者:高彤与戏曲教育的三十年情缘
梨园耕耘者:高彤与戏曲教育的三十年情缘
北京护国寺街的老戏迷们至今记得,1993年初秋时节,中国戏曲学院排练厅里总飘荡着一位年轻教师清亮的嗓音。这位带着河北口音的年轻人正是刚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留校任教的高彤。谁也没想到,这个每天清晨踩着露水到练功房开嗓的小高老师,会在未来三十年里成为戏曲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一、从舞台到讲台的转身
高彤的戏曲启蒙始于家乡保定的老戏台。十二岁那年,他瞒着家人报考河北省艺术学校,在三百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艺校老师至今记得那个眼睛发亮的少年:别人练三遍就歇着,他非要把袖子甩出风声才罢休。这种近乎执拗的专注,让他在十八岁那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
九十年代初的戏曲界正经历转型阵痛,商业大潮冲击着传统艺术。毕业时,面对剧团的高薪邀约,高彤却选择留校任教。在排练厅看到老教授们手把手教学生,突然明白戏曲传承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成为戏曲教育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二、教学相长的艺术探索
高彤的教学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特点。2015级学生王雪至今记得第一次上高老师的课:他让我把《四郎探母》的'坐宫'唱了二十遍,最后在'芍药开牡丹放'这句上画了三个红圈——原来我的气息在这里总断。这种近乎严苛的教学法背后,是他对戏曲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
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高彤开创性地引入现代戏剧理论。他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传统程式训练结合,设计出情境程式训练法。2018年,他指导的毕业大戏《赵氏孤儿》首次尝试沉浸式舞台,让观众穿梭于环形舞台之间,这种创新在业内引发热烈讨论。
三、守正创新的教育实践
每周三下午的教师研讨会上,高彤总要强调戏脉二字。在他看来,戏曲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他主持编纂的《戏曲表演教学规范》将口传心授的经验转化为系统教材,填补了戏曲教育标准化建设的空白。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高彤牵头成立戏曲数字传承中心。团队开发的京剧动作捕捉数据库,通过三维建模记录二百余个经典身段。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发起的戏曲进社区项目,三年来带领学生走进47个街道,让白发票友和年轻学子在胡同里共唱皮黄。
如今的高彤依然保持着清晨开嗓的习惯。站在中国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回廊里,他看着年轻学子们匆匆奔向练功房的身影,仿佛看到三十年前的自己。从青丝到白发,这位梨园园丁用三十年光阴诠释着:真正的艺术传承,不在聚光灯下的掌声中,而在日复一日的晨功里,在师生相传的眼神交汇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