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育新芽——记北京戏曲学院胡仪老师的讲台人生
梨园深处育新芽——记北京戏曲学院胡仪老师的讲台人生
(北京,春)清晨七点的练功房总会传出独特的开嗓声,时而似昆山玉碎,时而若幽谷清泉。这是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胡仪老师二十年如一日的晨课,一套气沉丹田的呼吸法,她带着学生从三九寒冬练到蝉鸣盛夏。
一、氍毹之上的蜕变者
1997年的深秋,中国戏曲学院排演厅里,一位身形纤瘦的青衣演员正在《锁麟囊》的戏台上走圆场。水袖翻飞间,程派唱腔的幽咽婉转被她演绎得丝丝入扣,台下的老教授们频频颔首——这是青年胡仪在毕业大戏上的惊鸿一现。
那时候总以为戏比天大,直到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时崴了脚。胡仪回忆道,那次意外让她不得不暂别舞台。养伤期间,她翻烂了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在泛黄的书页间突然顿悟:戏曲传承需要的不仅是台前的角儿,更需要能托起新芽的沃土。
二、三尺讲台的造梦人
走进胡仪老师的课堂,总能看见她将现代声乐的气息训练与传统戏曲的脑后音巧妙融合。看,这个'提颧肌'的动作要像含着一汪清泉。她轻点学生的面颊,指尖仿佛带着程砚秋先生的余韵。窗边的紫砂茶壶氤氲着龙井香气,那是她特地为保护学生嗓子准备的润喉茶。
2015级学生王雨桐至今记得那个雪夜:排《春闺梦》时我始终找不到'离人'的悲怆感,胡老师竟带着我们围炉夜话,用'口传心授'的老法子,一句句拆解唱词里的情感密码。
三、薪火相传的守夜人
每逢周末,胡仪的工作室总会传出此起彼伏的吟唱声。这里不仅是第二课堂,更像个传统戏曲的基因库——从清宫升平署的工尺谱到民国戏单,从梅葆玖先生的录音带到她自己整理的京剧微表情图谱,处处可见匠心。
传统不是博物馆的展品,她常对学生说,就像这出《白蛇传》,许仙的褶子要这样提才显书生本色。说话间,她示范的云步依然带着当年舞台上的风姿,只是眼角多了几道笑纹。
暮色中的练功房又响起胡琴声,胡仪正在指导新生排演《贵妃醉酒》。镜中的身影与二十年前那个倔强的青衣渐渐重叠,不同的是,此刻她身后站着整片姹紫嫣红的梨园新蕊。窗外的海棠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恰似戏台上纷扬的水袖。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