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哥到底是谁?河南戏曲演员里的那些哥与角儿

兵哥到底是谁?河南戏曲演员里的那些哥与角儿

河南戏曲的江湖里,总流传着些响当当的名号。老戏迷们提起小香玉牛得草,眼睛能放出光来,可最近总有人打听兵哥的名号,倒叫人犯了嘀咕:这又是哪路神仙?

豫剧名家李树建在《程婴救孤》里唱到舍亲生救孤儿十六年时,能把台下的老太太们唱得直抹眼泪。这位豫剧非遗传承人,年轻时在洛宁县剧团跑龙套,寒冬腊月裹着军大衣睡后台,被同行戏称为兵娃子。如今六十多岁的他,在戏迷群里倒真成了老兵哥。

要说正儿八经的兵哥,得数鹤壁豫剧团的金不换。这位丑角大师在《七品芝麻官》里把乌纱帽甩出花来,当年在部队文工团待过八年,转业时硬是带着十二个战友组团下海。如今每逢建军节,他们的《花打朝》总能演得满场叫好,战士们见了都喊老班长。

洛阳郊区的草台班子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能连唱三夜不哑嗓的,都尊称一声哥。去年伏牛山艺术节上,有个临时顶场的武生,把《长坂坡》里的赵云耍得银枪生风。戏唱完了班主才晓得,这竟是退伍侦察兵王建军,自此兵哥的名号就在豫西传开了。

这些带兵味的艺名里,藏着中原戏曲的江湖气。就像开封鼓楼夜市的胡辣汤,看着粗粝,细品才知五味调和。或许兵哥本就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些把军旅豪情揉进唱腔,将人生百态化作身段的戏曲人共同的精气神。下次您再听戏时留心,那响遏行云的一句辕门外三声炮,说不定就是某位兵哥在亮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