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弟弟的戏曲人生:从乡村草台到京韵舞台的逆袭之路

波罗弟弟的戏曲人生:从乡村草台到京韵舞台的逆袭之路

在浙江嵊州剡溪河畔的百年戏台前,总能听见老戏迷们用吴侬软语念叨:小波罗当年唱《双金印》时,那身段比水蛇还灵巧。他们口中的波罗弟弟,正是越剧界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文武小生——陈波。

一、草台班子的启蒙岁月

1998年的梅雨季节,12岁的陈波蜷缩在后台帆布棚里,就着雨水啃冷馒头。这个绍兴莲花落草台班子里的小尾巴,每天要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戏箱翻山越岭。班主老周头说他长得像剥了壳的鸡蛋,硬是塞给他《白蛇传》里许仙的行头。

在潮湿的青石板上练云步,用竹竿代替青龙剑耍把式,陈波硬是把许仙的儒雅演出了三分侠气。那年腊月在诸暨乡下,他顶替发高烧的师兄演《追鱼》里的张珍,踩着冰碴子连翻七个空心跟斗,台下乡亲扔上来的冻米糖砸得戏台咚咚响。

二、越剧舞台的破茧时刻

2015年杭州大剧院的后台,27岁的陈波对着镜子画柳叶眉。新编历史剧《钱塘往事》开演前两小时,原定男主角突发声带水肿。当艺术总监推开化妆间门时,看见这个B角正在用保温杯蒸汽熏嗓子,戏服里的水衣早已被冷汗浸透。

舞台上,他饰演的抗金将领韩世忠,一句八千子弟今何在的甩腔,将越剧尹派的缠绵与绍剧的激越完美融合。谢幕时,观众发现他的厚底靴里渗出血迹——上午排练时被道具刀划伤的小腿,在十二场武戏中又崩开了伤口。

三、传统戏魂的当代表达

在实验剧场《镜花缘》的排练厅,陈波套着动作捕捉服,与全息投影对戏。他坚持在数字影像中保留传统水袖的抖、甩、抛、收,技术人员不得不重新编写了3套算法。首演那晚,当他的全息影像同时出现在剧场六个方位唱《十八相送》,老戏迷们惊讶地发现,科技光影里跃动的仍是熟悉的梁祝身韵。

这个爱在微博发戏曲手势分解视频的新派角儿,手机里存着1957年尹桂芳先生的《盘妻索妻》全本录音。去年中秋夜戏散场后,有人看见他在吴山脚下的老戏台,就着月光给流浪艺人比划《陆文龙》里的双枪招式。

从剡溪河畔到钱塘江边,陈波用二十载光阴诠释了戏比天大的真谛。当被问及为何坚持用波罗弟弟这个土气艺名时,他笑道:这是当年草台班子里乡亲们喊出来的名号,得让新观众知道,戏曲的根永远扎在泥土里。此刻排练厅的镜墙上,映照着他练习鹞子翻身的身影,那姿态恍若当年在乡间戏台腾空而起的少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