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先生的戏里人生:评书里的戏曲魂
单田芳先生的戏里人生:评书里的戏曲魂
单田芳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早已超越了普通评书艺人的范畴。在收音机还是稀罕物的年代,他那沙哑独特的嗓音穿透了无数胡同巷口,让《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的故事在街头巷尾生根发芽。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评书大师的戏里人生,实则藏着与戏曲千丝万缕的缘分。
一、评书场上的戏曲功
单田芳的评书里总带着股锣鼓点的韵律。说《隋唐演义》时,程咬金的三板斧劈出时,那声嗨呀呀的拖腔,活脱脱是戏曲武生的亮相架势。单老年轻时在茶楼听戏,最爱揣摩武生台步与老生唱腔,把这些戏曲程式化动作转化成评书的身段。他说《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必先深吸一口气,好似京剧里的叫板,待观众屏息凝神,方才迸出那句好个泼天大的杨柳树,声震屋瓦的劲头,与戏台上的武净如出一辙。
早年单田芳在鞍山曲艺团时,常与戏曲艺人同台。某次演出间隙,他见京剧演员练功,忽发奇想将《林海雪原》的杨子荣改成戏曲念白。后来在电台录《智取威虎山》选段,他刻意模仿麒派老生的咬字,把天王盖地虎的暗号对答说得字正腔圆,竟让不少听众误以为在播放戏曲节目。
二、声波里的戏曲地图
如今在蜻蜓FM搜索单田芳,除了348回的《乱世枭雄》,还能找到《京剧评书杂谈》这类珍贵录音。上世纪八十年代,单老应戏迷要求,在辽宁电台开设特别节目,用评书手法解构《空城计》《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他讲诸葛亮抚琴退敌,会突然压低嗓音模仿琴弦震颤;说虞姬舞剑,语速骤然加快如剑花纷飞,这种说戏方式,让年轻听众记住了戏文典故。
在酷我音乐的评书专区,细心者能发现单老与戏曲名家的隔空对话。1987年录制《大明英烈》时,他特意插入京剧《战太平》选段,用花云死守采石矶的悲壮,映照明军将士的忠烈。这种跨艺术形式的碰撞,恰似老茶客往大碗茶里兑了二钱烧酒,别有一番滋味。
三、寻访单氏戏曲地图
若要寻访单田芳与戏曲的因缘,沈阳老北市的茶馆遗址不可不去。1956年,22岁的单田芳在此说《三侠五义》,对面戏园正唱《连环套》。说书间隙,他溜到戏园后台,向武生请教走边身法,后来把这些功夫化用在白玉堂夜探冲霄楼的情节里。听众都说单先生说的展昭会武功,殊不知这武功带着戏曲的基因。
在单田芳纪念馆的展柜里,静静躺着本泛黄的《京剧曲牌集》,书页间夹着工尺谱与评书提纲交织的笔记。某页《夜深沉》曲谱旁,赫然写着徐良月夜追凶可用此节奏。这种艺术间的通感,恰似水墨画里的计白当黑,在声音的留白处,藏着另一个艺术宇宙。
单田芳生前常说:评书要说得有戏味。这种戏味,不是简单的模仿唱腔,而是将戏曲的写意精神融入叙事。当我们在网易云音乐点开《白眉大侠》,听到徐良那声带着西皮流水韵味的唔呀呀,恍惚间仿佛看见一位评书大家,正站在传统艺术的十字路口,把戏曲的魂,化进了评书的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