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李健教授:以匠心传承戏曲艺术

北京戏曲学院李健教授:以匠心传承戏曲艺术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的教学楼里,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教授正为学生示范京剧《贵妃醉酒》的卧鱼身段。他身形舒展如云,眼神流转间将杨玉环的醉态演绎得入木三分,引得围观的年轻学子屏息凝神。这便是戏曲表演系李健教授日常教学的生动场景。

李健生于1968年的梨园世家,祖父是京城著名京剧琴师,父亲则是北方昆曲院的武生演员。幼时在后台耳濡目染,他六岁便能唱全本《四郎探母》,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专攻文武老生。1989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这一站就是三十五年。

戏曲传承不能只做博物馆里的标本,这是李教授常挂嘴边的话。他在教学中独创的三维教学法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理念巧妙融合:通过面部微表情分解训练提升情绪表现力,运用运动力学解析身段技巧,甚至引入VR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舞台调度。2018年,他主持的《数字化戏曲身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李教授不仅是讲台上的名师,更是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实践者。由他担任艺术指导的新编历史剧《长河月明》创新性地将昆曲水磨腔与交响乐结合,在巴黎中国传统艺术周首演时,法国《费加罗报》评价其让东方古典美学焕发当代生命力。该剧荣获2019年度五个一工程戏剧类大奖。

戏曲教育要培养守正创新的'两栖人才'。李教授培养的弟子中既有摘得梅花奖的当红名角,也有在抖音平台收获百万粉丝的戏曲博主。他支持学生王雨薇将京剧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创作的举动曾引发争议,但看到年轻观众通过《青衣叹》开始了解程派唱腔时,他欣慰地说:传播需要新载体,但艺术的魂不能丢。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健每年带领师生团队深入山西、河北等地采风,抢救性记录老艺人的绝活。2021年,他主持编纂的《北方地方戏濒危剧目集成》被大英图书馆收录。今年春季,他发起的戏曲进社区公益项目已覆盖北京136个街道,让白发老者与垂髫小儿同台唱念的场景成为常态。

在荣获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的颁奖礼上,李健抚摸着陪伴他二十年的紫檀木教鞭说:这根教鞭丈量过无数学生的台步,也丈量着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我们既要守住戏曲的根,更要让它长出新的枝芽。此刻,教学楼里又传来悠扬的胡琴声,新一届学子正在李教授的指导下,一笔一画续写着中华戏曲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