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皆风骨:记北京戏曲学院李萱教授的梨园人生

台前幕后皆风骨:记北京戏曲学院李萱教授的梨园人生

暮春的北京戏曲学院练功房,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子正在指导学生们走圆场。水袖翻飞间,她的眼神始终追随着学生们的每一个步伐,时而轻声指点,时而亲身示范。这便是戏曲表演系教授李萱的日常,在这片传承着六百年戏曲血脉的校园里,她用三十年光阴书写着独特的梨园故事。

一、氍毹深处见真章

1975年生于京剧世家的李萱,自幼浸泡在锣鼓点与胡琴声里。祖父李凤鸣是京城有名的武生演员,家中老相册里还珍藏着1956年梅兰芳先生来家做客时的合影。六岁开蒙,她每天清晨五点便跟着祖父在四合院里练功,青砖地上洒落的汗水见证着《霸王别姬》中虞姬剑舞的雏形。

1993年考入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李萱遇到了改变她艺术轨迹的恩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在孙先生指导下,她突破家传武戏的局限,将荀派花旦的俏丽灵动与尚派青衣的端庄大气完美融合。1997年毕业汇报演出《玉堂春》,她独创的跪步甩发技巧,让原本程式化的会审桥段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张力。

二、传道授艺有新声

2005年留校任教后,李萱开创了情境化教学模式。在《贵妃醉酒》教学中,她带着学生到颐和园观察春日落花,在谐趣园里揣摩杨玉环的醉态;教授《白蛇传》时,特意安排学生在雷雨天气体会白素贞盗仙草的焦灼。这种沉浸式教学方法,让年轻学子们真正触摸到传统程式背后的情感肌理。

她主编的《戏曲身段解构教程》颠覆了传统教材的编排方式,将云手、山膀等基础身段分解为108个微动作,配合3D动态图谱,成为全国二十余所艺术院校的指定教材。2019年,该教程英文版亮相伦敦国际戏剧教育展,让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教授惊叹东方身体美学的密码簿。

三、守正创新两相宜

在传承与创新的天平上,李萱有着独到见解。她主持的戏曲数字活化工程,用动作捕捉技术留存了五十余位老艺术家的表演精髓。2021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紫禁城里的西皮二黄》,通过AR技术让年轻观众在太和殿前看到虚拟老生与真实演员的同台献艺,这项创新荣获文化部非遗数字化创新大奖。

每周四下午的教师研讨会上,李萱总会提醒同事们:创新不是给戏曲镶金边,而是要让老戏骨头上开出新梅花。在她指导下,学生创作的实验戏曲《量子长生殿》巧妙融入电子乐元素,却在核心唱段严格遵循曲牌体,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在乌镇戏剧节引发热议。

黄昏的霞光漫过练功房的窗棂,李萱轻轻抚摸着祖父留下的紫檀木把子箱。箱内整齐摆放的刀枪剑戟,与现代教学设备在光影中交织。这位梨园守望者深知,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制多少个小梅兰芳,而是要让每个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戏曲表达。当远处传来学生吊嗓的袅袅余音,她的眼角漾起淡淡笑意——这绵延六百年的文化香火,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悄然焕发生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