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写春秋:走近北京戏曲学院李楠教授

三尺讲台写春秋:走近北京戏曲学院李楠教授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的教学楼里,总能听到一阵清亮的唱腔穿透回廊。循着声音走去,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教师正在示范京剧《贵妃醉酒》的经典选段,水袖翻飞间眼波流转,把杨玉环的醉态演绎得入木三分——她就是深受师生敬重的京剧表演系教授李楠。

一、梨园世家的传承者

李楠出生在京剧世家,祖父是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武生名角。六岁那年,祖父把一只红缨枪交到她稚嫩的手中,从此开启了她的戏曲人生。在戏校附中求学时,她每天清晨五点准时出现在练功房,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祖训刻在骨子里。

2003年,李楠以全优成绩留校任教。当同龄人选择出国深造或签约剧团时,她毅然接过教鞭。京剧传承就像接力跑,总得有人甘当人梯。这句话成了她二十年教学生涯的注脚。如今她的学生中既有摘得小梅花奖的童星,也有在海外传播戏曲文化的青年艺术家。

二、课堂内外的匠心

在《戏曲身段》课上,李楠独创的三维教学法令同行赞叹。她会用现代舞的呼吸方式讲解戏曲身韵,拿油画的明暗对比诠释舞台调度。去年疫情期间,她自费购置多机位设备,通过直播手把手指导居家练习的学生,被戏称为云端科班。

每周五下午的办公室总是最热闹的。除了专业辅导,学生们更愿意和这位楠姐聊人生。2018级学生王雨萌回忆:排毕业大戏时我压力大到崩溃,是李老师陪我在操场走了十圈,用她当年演砸《穆桂英挂帅》的经历开导我。

三、舞台之外的修行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坚持十年资助贫困艺考生。在她的倡议下,学院设立了新苗奖学金,已帮助27名学子圆了戏曲梦。去年重阳节,她带着学生到京郊养老院演出,当看到轮椅上的老人跟着锣鼓点打拍子时,她湿润了眼眶:戏曲的生命力就在这些真实的感动里。

在戏曲教育这条路上,李楠始终记得老院长送她的折扇上题着守正创新四个字。今年教师节,她的首批学生从各地赶回,在报告厅齐唱《定军山》选段。看着台上生旦净末的青春脸庞,这位从教二十载的师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正是戏曲传承最美的样子。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