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薪火传灯人:北京戏曲学院李华明老师的讲台人生

梨园薪火传灯人:北京戏曲学院李华明老师的讲台人生

初春的练功房,檀板轻敲,一缕清音自雕花木窗溢出。循声望去,身着素色练功服的李华明老师正俯身指点学生:这记云手要像捧住露珠,劲在指尖,力在腰眼。晨光勾勒出他清癯的侧影,腕间戴了四十年的沉香木念珠随着手势起伏,隐约透出岁月浸润的光泽。

一、氍毹之上求真谛

出身梨园世家的李华明,幼时便跟着祖父在广和楼后台长大。八岁登台饰演《三岔口》的刘利华,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让老戏迷们直呼角儿胚子。可少年李华明却偏爱藏在幕布后,看老先生们对着空台子走戏,一招一式都带着时光的刻度。

在戏校求学时,他总在凌晨四点摸黑到排练厅。冬日的寒气把水衣子冻成冰壳,汗珠滴在青砖地上能砸出白印。这份执着让他在二十岁时便拿下新苗杯青年京剧演员大赛金奖,却在事业巅峰期选择留校任教。问及缘由,他总说:戏要活在当下,更要传向未来。

二、三尺讲台见真章

李华明的课堂常有惊喜。某次教授《贵妃醉酒》,他忽然掏出件古董点翠头面:摸摸这冰凉的翠羽,杨玉环的富贵气就在指尖。学生们围拢过来,感受着文物传递的历史温度。这种沉浸式教学法,源于他三十年前在故宫修复库房的经历。

每周五的茶馆式教学是学生最爱。李老师带着大家在陶然亭公园回廊里说戏,石桌上清茶氤氲,他随手摘片竹叶就能讲透水袖的走势。京剧不是博物馆艺术,这句话他常挂嘴边。疫情期间,他带着学生拍摄抖音戏腔,把《定军山》改编成说唱版,播放量突破百万。

三、守正创新育新苗

在传统剧目教研室,李华明的教案本堪称艺术品。泛黄的宣纸上,工笔绘制的脸谱旁批注着声腔图谱,空白处贴着老戏单和剪报。这份坚持手工备课的习惯,源自他师父——著名京剧教育家王荣山先生的言传身教。

他独创的五感教学法已成教学范例。教《秋江》时让学生闭眼感受檀香,体会陈妙常的禅意;排《盗御马》前组织学生骑行京郊古道,捕捉窦尔墩的江湖气。这种教学理念下,他指导的毕业大戏《新编白蛇传》融合全息投影技术,在长安大戏院连演十场座无虚席。

暮色中的戏曲学院,李华明依然在指导研究生打磨论文。案头那方歙砚压着未完成的《京剧身韵谱》,砚池里宿墨未干。窗外玉兰树沙沙作响,恍惚间与四十年前广和楼后台的雨声重叠。从红氍毹到三尺讲台,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份对戏曲的痴心。正如他常说的:咱们这行当,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