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唱新声:河南越调的前世今生

老戏台唱新声:河南越调的前世今生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清晨的豫东乡村,炊烟刚起,村头大喇叭里便传来铿锵的戏腔。扛着锄头的老人应和着调子哼唱,骑电三轮的年轻人手机里正播放着同款唱段。这穿越时空的戏曲声,正是扎根中原沃土六百余年的河南越调。

一、黄河水浸润的戏魂

河南越调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彼时中原大地戏曲百花齐放。老艺人口耳相传,说当年有位周姓举人赴京赶考,在黄河渡口将弋阳腔与本地小调融会贯通,创作出月调,后讹传为越调。这个美丽的误会,成就了中原戏曲又一瑰宝。

在豫剧称雄的中原,越调以九腔十八调的丰富唱腔独树一帜。老戏迷常说:豫剧是家常菜,越调是陈年酒。特别是独特的哭腔,能将《李天保吊孝》中的悲怆演绎得撕心裂肺,让台下观众跟着抹眼泪。

二、戏台上的忠义春秋

1956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申凤梅带着《收姜维》进京演出,诸葛亮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的唱段惊四座。周恩来总理三看此剧,称赞这是活诸葛。自此,河南越调从田间地头登上大雅之堂。

经典剧目《诸葛亮吊孝》里,周瑜灵前那二百多句唱词,将政治权谋与人性悲悯编织得天衣无缝。老艺人说,这戏要唱出七分智谋三分泪,既见三国风云,又显儿女情长。

三、手机屏里的新传承

项城越调剧团的老团长张国庆,如今每天下午准时打开直播设备。从最初只有几十个观众,到现在每场数万人围观,他摸索出了唱段+解说的新模式。有年轻网友留言:原来诸葛亮也会说河南话!

周口师范学院里,95后青年教师李婉婷正在整理越调数字化档案。她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老艺人的身段表演,把传统四功五法转化为动态数据库。她说:这不是取代,而是给传统安个新家。

夜幕降临,郑州大剧院灯火通明。改编越调《新白蛇传》正在上演,全息投影的水漫金山与程式化表演完美融合。台下既有白发戏迷,也不乏举着荧光棒的年轻人。当白素贞唱起新编唱段时,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潮声,恰似黄河浪涌,带着古老戏韵奔向新的远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