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龙的戏曲,何止是播放二字能概括的?

贾文龙的戏曲,何止是播放二字能概括的?

在河南豫剧院的排练厅里,总能看见一个挺拔的身影在吊嗓练功。当那浑厚圆润的唱腔穿透晨曦,后台的年轻演员都会默契地放轻脚步——这是国家一级演员贾文雷的晨课时间。这位扎根豫剧舞台四十余载的表演艺术家,用生命诠释着戏比天大的真谛。

一、泥土里长出的豫剧名家

贾文龙的艺术之路始于豫东平原的泥土芬芳。12岁考入濮阳戏曲学校的那个夏天,少年背着铺盖卷站在县城十字路口,布袋里装着母亲连夜烙的杂面饼。在练功房的水磨石地板上,他每天要完成三十个吊毛,摔得胯骨淤青也不吭声。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他在1994年全省青年演员大赛中,凭借《斩御史》里的晁错一角崭露头角。

在《村官李天成》剧组,贾文龙为塑造好当代村官形象,在豫西山区与老乡同吃同住三个月。他记得有个暴雨夜,村民王老汉冒雨送来一筐新挖的红薯:贾老师,俺们就爱看您演的实在人。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他后来塑造焦裕禄时最珍贵的情感储备。

二、舞台上的生命绽放

走进郑州大剧院的后台,贾文龙的化妆台总是最特别的。褪色的檀木匣里整齐码放着十几支勾脸笔,每支都标记着剧目名称。《焦裕禄》专用笔的笔杆已磨出包浆,见证着这部作品从县级剧团演到国家大剧院的历程。2011年首演时,他在兰考实地采风收集的泡桐树叶标本,至今仍夹在剧本扉页。

在豫剧现代戏创作研讨会上,贾文龙提出传统程式现代化的理念引发热议。他认为,甩髯口要甩出时代感,踢蟒袍要踢出新内涵。这种创新思维在《重渡沟》中得以实践,剧中他将传统豫剧的跪搓步改良为更具张力的跪转,让观众看到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命力。

三、戏曲之外的赤子之心

2021年郑州暴雨期间,贾文龙带着剧团成员在安置点搭建临时舞台。没有华服浓妆,一曲即兴创作的《众志成城》却让满身泥水的救援人员热泪盈眶。他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老百姓心头的一把火。

在洛阳戏曲进校园活动现场,总能看到贾文龙蹲着身子给孩子们示范云手动作。他随身带着个笔记本,记录着00后观众对戏曲的奇思妙想。有孩子问我能不能用豫剧唱RAP,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说着,他竟真的哼起了融合戏腔的节奏。

当我们在视频平台搜索贾文龙戏曲时,跳出的不仅是《焦裕禄》《村官李天成》这些代表作,更是一个艺术家用生命丈量舞台的足迹。那些点击量背后的数字,是年轻观众发来的戏腔挑战视频,是海外游子的思乡留言,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绵长回响。贾文龙的戏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声画播放,而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传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