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刘景毅: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者

北京戏曲学院刘景毅: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者

(清晨的练功房传来悠扬的京胡声,一位身形挺拔的中年人正在指导青年演员走圆场,他的示范动作行云流水,每一个眼神都带着戏曲特有的韵律感。这位让年轻人既敬又畏的老师,正是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刘景毅。)

一、梨园世家的艺术启蒙

刘景毅出生于1968年的北京,胡同里飘荡的皮黄声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祖父是京城有名的京剧票友,父亲在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家里收藏的戏曲唱片摞起来足有半人高。每逢周末,家人都会带他去广和楼看戏,年幼的刘景毅在后台看着演员们勾脸、扎靠,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

那会儿最怕武生叔叔的厚底靴,刘景毅回忆道,可又忍不住想摸他们的雉鸡翎。这种浸润式的成长环境,让传统戏曲的基因早早融入了他的血脉。12岁考入北京戏曲学校时,他已经是能唱《定军山》选段的小票友。

二、从舞台新秀到教学名师

在戏校的七年科班训练,刘景毅主攻老生行当。每天清晨五点半的喊嗓从未间断,冬日里呵出的白气裹着《文昭关》的二黄唱腔,在练功房的玻璃窗上凝成霜花。1989年毕业演出时,他饰演的诸葛亮在《空城计》中的表演,被《戏剧报》评价为既有马派风骨,又见创新意识。

正当业界期待这位新秀大放异彩时,刘景毅却选择留校任教。这个决定源于一次下乡演出的经历:在河北农村的露天戏台,他看到老戏迷们跟着唱段打拍子,孩子们却只顾低头玩手机。戏曲传承不能断层,这个念头促使他转身投入教育事业。

三、破茧成蝶的教学革新

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刘景毅摸索出独特的三维教学法。他要求学生在掌握传统程式的同时,必须研读《元曲选》等古典文本;把斯坦尼表演体系与戏曲虚拟化表演相融合;甚至带学生去798艺术区观摩现代舞,寻找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他的课堂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场景:学生们用手机拍摄微距镜头下的水袖动作,通过慢放分析发力技巧;用大数据统计不同流派《四郎探母》的唱腔变化;在抖音开设账号传播戏曲知识。这种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让他的学生既能在《龙凤呈祥》中展现扎实功底,也能在实验剧场演绎先锋戏曲。

四、薪火相传的守夜人

如今55岁的刘景毅依然保持着教学激情。每周三次的早功课,他永远比学生早到半小时;为排演毕业大戏,可以连续三晚睡在排练厅;疫情期间开创的云练功课程,让居家学生通过视频纠正身段。他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两件东西:祖父留下的老戏单,和毕业生从海外寄来的明信片。

戏曲教育不是复制古董,而是培育活的文化基因,这是刘景毅常挂在嘴边的话。当夕阳为练功房镀上金边,新一代学员正在他的指导下,将六百年的戏曲程式演绎出时代的新韵。或许正如某位学生所说:刘老师就像那出《夜奔》,独自挑灯前行,却为我们照亮了整片星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