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园丁育新蕊:记北京戏曲学院刘维老师的戏曲人生

梨园园丁育新蕊:记北京戏曲学院刘维老师的戏曲人生

在京城戏曲教育界,刘维这个名字总与守正创新四个字紧密相连。这位扎根北京戏曲学院二十余载的戏曲教育家,用一方讲台丈量传统艺术的深度,以创新思维拓展戏曲教育的边界,在青砖灰瓦的校园里书写着当代戏曲传承的新篇章。

一、戏台到讲台的转身

刘维自幼浸润在梨园世家的艺术氛围中,祖父是京城有名的京剧琴师,父亲专攻老生行当。家中的八仙桌上常年摆着《京剧曲谱集成》,紫砂壶里飘出的茶香总伴着胡琴声起落。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工青衣,晨功的水袖在朦胧晨曦中画出优美的弧线,夜晚的唱腔惊落了四合院槐树上的露珠。

2003年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硕士毕业后,刘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放下舞台上的聚光灯,执起三尺教鞭。谈及这个决定,她笑称是祖师爷赏的新饭碗。在北京戏曲学院的第一堂身段课上,当她看到学生们略显生硬的云手时,忽然明白了传承的真谛:戏曲的魂,得在年轻一代身上续上。

二、三尺讲台育桃李

刘维的课堂总带着独特的韵味。她会用手机拍摄学生的台步视频逐帧分析,也会带着学生走进胡同观察老人遛鸟时的神态举止。戏曲程式不是冰冷的套路,而是生活的艺术化提炼。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2017级京剧表演班的张同学至今记得,为了体会《贵妃醉酒》的醉态,刘老师竟带着他们去观察后海酒吧街微醺的行人。

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刘维开创了三维戏曲教学法:通过历史情境还原、当代审美解构、数字技术呈现三个维度,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机。她主持的《数字戏曲工坊》项目,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名家表演,建立戏曲动作数据库,这项创新荣获202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薪火相传守初心

每周四下午的教师研讨会上,总能看到刘维与青年教师们激烈讨论的身影。她倡导的传统为根、创新为翼教育理念,已培养出十余位市级青年教学能手。疫情期间,她牵头搭建云上梨园在线教学平台,将戏曲教学从练功房延伸到云端,让全国3000余名戏曲爱好者受益。

在刘维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泛黄的戏单,那是她人生第一次登台演出的节目单。从台前到幕后,变的只是位置,不变的是对戏曲的赤诚。每当有新教师入职,她总会指着窗外爬满紫藤的教学楼说:看这些孩子们,他们就是戏曲的明天。

如今,刘维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起床吊嗓子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戏曲学院朱红色的院墙,练功房里已响起她指导学生时的唱和声。这声音穿过挂着水袖的走廊,漫过摆满脸谱的陈列室,在四合院的金色琉璃瓦上盘旋,续写着生生不息的戏曲传承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