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育才数十载薪火相传守正心——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刘学铮

**梨园育才数十载薪火相传守正心——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刘学铮**

在北京城南的万泉寺路上,中国戏曲学院的红漆大门后,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夹着教案匆匆而行。年过六旬的刘学铮教授,用四十年光阴在三尺讲台与戏曲舞台间架起传承之桥,为京剧艺术的当代传播培育了数百名专业人才。

**少年入行文武兼备展锋芒**

1962年生于梨园世家的刘学铮,自幼浸泡在锣鼓点中成长。六岁随父辈练功,十一岁考入原北京戏曲学校,在严苛的科班训练中打下扎实功底。清晨五时的毯子功、午后的把子功、深夜背戏文的场景,至今仍被其学生引为学艺典范。

八十年代初期,正值戏曲人才青黄不接之际,刚毕业的刘学铮选择留校任教。他创新性地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教学体系结合,首创《戏曲形体教学法》,将武生行当的起霸趟马等程式动作拆解为可量化的训练单元,该教材至今仍是全国戏曲院校通用范本。

**因材施教桃李成蹊遍九州**

在学生们口中,刘教授的课堂总有惊喜。他会突然掏出珍藏的梅兰芳手抄本,也会带着学生蹲在长安大戏院后台观察名角儿勒头。2013级武生专业学生陈昊回忆:刘老师改《挑滑车》的高宠亮相时,竟亲自示范了三种不同流派的抬腿角度,汗珠顺着水衣往下淌。

这种活态传承理念结出硕果。其弟子中既有摘得小梅花奖的新秀,也有在省级院团挑起大梁的武生演员,更有多人转型为戏曲导演、编剧,在《赵氏孤儿》等新编戏中注入传统程式基因。2019年,刘学铮带领团队完成的《京剧武戏数字化保护工程》,首次用动态捕捉技术留存了32出经典武戏剧目。

**守正创新古树新枝发春华**

除了教学,刘学铮常年活跃在戏曲推广一线。他主讲的《京剧武生艺术赏析》慕课累计播放超百万次,网络上的年轻戏迷亲切称他宝藏爷爷。面对武戏式微的现状,他提出武戏文唱理念,在《长坂坡》教学中融入人物心理分析,让传统把子功更具叙事张力。

2021年北京国际戏剧节上,由其担任艺术指导的跨界实验剧《三岔口2021》引发热议。作品将传统夜战戏与现代舞美结合,既保留了虚拟写意的美学精髓,又赋予当代剧场表达,印证了刘教授常说的老戏要活在当下。

如今已退休返聘的刘学铮,依然保持着清晨练功的习惯。练功房斑驳的把杆见证着这位戏曲教育者的坚守——在他手中,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让千年梨园绽放出时代的光彩。正如他自己所言:每个学生都是粒种子,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