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戏青年戏曲传承者刘一霏
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戏青年戏曲传承者刘一霏
在京城戏曲界,北京戏曲学院青年讲师刘一霏的名字近年频频被提及。这位九零后戏曲人身上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气质,既能在舞台上将程派青衣演绎得哀婉动人,又能在短视频平台用新派唱腔收获百万播放。让我们循着檀板丝竹之声,走近这位新生代戏曲传承者的艺术人生。
一、戏校岁月:七年磨一剑
2013年秋,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刘一霏第一次站在北戏排练厅的镜墙前。清晨五点,当同龄人还在睡梦中,她已开始云手圆场的晨课。班主任记得这个山东姑娘总带着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老师示范的身段要领。在《春闺梦》排练中,为准确把握程派声断气不断的唱腔特点,她反复观摩李世济先生的录像,对着水杯练习气息控制,最终在期末汇演中获评最具潜力新人。
二、舞台求索:守正出新的艺术追求
2019年长安大戏院的新年戏曲晚会上,刘一霏在《锁麟囊·春秋亭》选段中创新融入水袖书法表演。六米长的素白水袖随唱腔起落,袖端墨笔在绢帛上挥就悲欣交集四字,这种跨界尝试引发业界热议。对此她坦言:传统程式如老树虬枝,当代审美是催发新芽的春风。其主演的小剧场京剧《游园·惊变》将昆曲元素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连演28场场场爆满。
三、薪火相传:多维度的传承实践
每周三下午的北戏教学楼,总能听见刘一霏带着学生逐字打磨唱腔的声音。她开创的移步换形教学法,用现代舞蹈术语解析传统身段,深受00后学生喜爱。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发起的戏曲进社区项目,三年来带领学生团队在朝阳区12个街道开设公益课堂,用戏曲工间操京剧rap等形式让传统艺术焕发新魅力。正如戏曲评论家王立群所言:刘一霏们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承故事。
从红氍毹到多媒体舞台,从科班课堂到社区广场,刘一霏始终在探寻传统戏曲的当代表达。这位青年戏曲人正以特有的方式,在古老艺术的年轮上刻下属于Z世代的印记。当问及未来规划时,她抚摸着案头的戏曲脸谱轻笑道:若能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摆渡人,便是此生幸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