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躬耕人——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刘梓栋

梨园躬耕人——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刘梓栋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的练功房里,时常能见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穿梭于学生之间。他时而示范甩发功的要领,时而俯身纠正学生的云手姿势,青砖地上投下的剪影与晨光中的尘埃共舞——这正是京剧表演系教师刘梓栋二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剪影。

**从科班到讲台的蜕变**

刘梓栋的戏曲人生始于河北梆子剧团大院。1987年,年仅12岁的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专攻武生行当。在恩师李盛斌先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严格要求下,他练就了扎实的毯子功和把子功,更将《长坂坡》《挑滑车》等武戏经典演得虎虎生风。1997年从北京戏曲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完成了从舞台到讲台的人生转折。

**教学相长的艺术求索**

在戏曲形体训练课堂上,刘老师独创的三维坐标教学法令同行称道。他将传统身段分解为空间坐标中的动态轨迹,借助现代投影技术将程式动作可视化。2019年,这套创新教法助力学生剧团在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斩获最佳表演奖。他主编的《戏曲武戏基本功精要》更被列为十三五规划教材,书中手绘的八百余幅功法分解图,每一笔都凝结着深夜伏案的匠心。

**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戏曲数字影像化工程的核心成员,刘梓栋带领团队完成《钟馗嫁妹》等经典剧目的动作捕捉与三维建模。在798艺术区的现代展厅里,他指导的跨媒体实验剧《游园·惊变》将昆曲水袖与全息投影融合,让年轻观众在科技光影中触摸传统脉搏。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他总是这样告诉学生,要让老戏活在当下人的审美里。

二十载春风化雨,刘梓栋始终保持着清晨五点练功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练功房的雕花窗棂,他额角的汗珠折射出七彩光晕,仿佛在诉说一个永不落幕的梨园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