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路文华老师:梨园传薪者的讲台人生
北京戏曲学院路文华老师:梨园传薪者的讲台人生
在学院路校区那间常飘着桂花香的排演厅里,总能看到个清瘦的身影穿梭在学生之间。路文华老师习惯性地将水袖挽在腕上,正示范着《牡丹亭》里杜丽娘的水磨腔,眉梢眼角流转间,恍若时光倒流三十年。
一、从科班到讲台的艺术求索
作为末代科班出身的戏曲人,路老师常笑称自己是戏窝子里泡大的。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时,他每天五点雷打不动到陶然亭吊嗓的坚持,至今仍是老教授们教育新生的范本。1985年留校任教后,这位专工程派青衣的演员转身成了戏曲教育家,却始终保持着台上三分钟的严谨——学生们发现,路老师教案里每个身段分解图旁,都标注着精确到秒的节奏记号。
二、课堂里的传承密码
唱戏不是背公式,得把魂儿化进去。这是路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他的课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生第一课必须素颜上课。先得看清自己的骨相气韵,才知道该往哪个流派上靠。王同学至今记得,路老师仅凭她走台的几步,就断定她更适合学刀马旦而非青衣,这个转折改变了她整个艺术道路。
三、创新路上的守艺人
在传统剧目教学之外,路老师主持的戏曲身韵数字化研究课题颇受关注。团队用动态捕捉技术分解了十三种水袖技法,制成全息教学模型。但这位科技发烧友,每年清明仍会带着学生到京西老戏台遗址焚香祭拜,技术是手段,戏魂在人心里。
四、梨园里的温情记忆
学生间流传着路氏下午茶的佳话——每逢周末,路老师家的四合院总会飘出茶香,往届毕业生和在校生围坐探讨角色塑造。去年毕业的李明阳说:老师书房那面贴满学生剧照的墙,比任何奖杯都珍贵。有细心的学生发现,每张照片下都工整誊着演出日期和角色点评。
今年教师节,路老师收到份特殊礼物:历届学生录制的《锁麟囊》选段合辑。六十个不同的薛湘灵在屏幕里依次亮相,最后定格在路老师湿润的眼角。这位教龄三十八年的老教师轻声哼着西皮流水,手指在膝头叩出熟悉的节拍,仿佛又见满堂学子凤冠霞帔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