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芳华四十载:北京戏曲学院教授马若雅的传承之路
梨园芳华四十载:北京戏曲学院教授马若雅的传承之路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马若雅正对着妆镜细细勾勒眉梢,镜中人的眉眼渐渐与墙上程砚秋先生的老剧照重叠。这位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的手稳得出奇——四十年来,她在这方寸妆台前完成了从青涩学员到戏曲教育家的蜕变。当油彩在面庞绽放成精致的脸谱,属于马若雅的艺术人生,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绽放独特光彩。
一、梨园世家的启蒙之路
马若雅的戏曲启蒙始于西四胡同的大杂院。每天清晨五点,当胡同里还飘着豆浆香气时,六岁的小姑娘已经跟着祖父吊嗓子。老爷子是京剧武生演员,把家中北屋改造成练功房,窗棂上至今留着马若雅幼时压腿的足印。那时候觉得金鸡独立比数学题难多了,回忆起童年,她总笑称是被骗上戏曲之路。
在北京戏曲学院附中的七年,马若雅经历了严苛的科班训练。寒冬腊月里在水泥地上走圆场,三伏天扎着大靠练把子功,这些记忆化作她骨子里的戏曲基因。1992年毕业汇报演出,她在《贵妃醉酒》中创新性地融入昆曲身段,这段视频至今仍是学院经典教学案例。
二、舞台上的千面人生
马若雅的戏路之宽在梨园界颇负盛名。从《锁麟囊》中端庄的薛湘灵,到《红娘》里娇俏的小丫鬟,她能用同一副嗓子唱出迥异的人生。2008年在中法文化年上演的实验京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她将程派唱腔与西方戏剧美学融合,谢幕时赢得巴黎观众长达十分钟的喝彩。
这位国家一级演员最令人称道的,是她对传统程式的创造性转化。在指导学生排演《白蛇传》时,她大胆引入现代舞的肢体语言,让盗仙草的武打场面既有戏曲韵味又充满当代审美张力。这种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传道授业的匠心坚守
2010年回到母校执教后,马若雅把练功房当成了第二个家。她独创的镜像教学法要求学生对练时互为镜中人,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快速掌握角色塑造的精髓。每年新生入学,她都会带着学生到正乙祠古戏楼临摹匾额上的戏文,在斑驳的字迹间触摸戏曲文脉。
在数字化教学席卷高校的今天,马若雅仍坚持手写教案。她那本磨破了边的《戏曲表演精要》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四十年舞台心得。当年轻教师建议使用全息投影教学时,她笑着说:戏曲的魂在人的眼睛里,再好的技术也替代不了师徒间眼神的传递。
妆镜前的马若雅完成最后一道点翠工序,起身时水袖轻扬,仿佛带起百年时光。从舞台到讲台,从名角到名师,她始终保持着对戏曲最本真的热爱。在当下这个传统艺术面临转型的时代,马若雅用四十载光阴证明: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固守陈规,而在于让古老的艺术基因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永续新生。当幕布再次升起,她带着新一代戏曲人走向台前,那抹融入血脉的油彩,正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