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中原大地的泥土芬芳,在乡音里流淌

河南坠子:中原大地的泥土芬芳,在乡音里流淌

二十年前,在豫东某乡镇的庙会上,我第一次被河南坠子击中心灵。说书人手中的坠胡一响,苍劲的声腔穿透鼎沸人声,在飘着胡辣汤香气的集市上空盘旋。老艺人的眼窝深深陷进皱纹里,唱到动情处,脖颈上的青筋随着唱词跳动,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这才是中原大地上最鲜活的戏曲血脉。

一、泥土里长出的声音艺术

河南坠子的骨血里流淌着农耕文明的基因。清道光年间,当黄河岸边的高粱地泛起青纱帐时,逃荒的曲艺艺人把道情小曲与豫东琴书揉合成新的曲调。他们用最接地气的方言俚语,把《包公案》《杨家将》唱给田间地头的乡亲,在麦场上即兴编唱《小黑驴》这样的生活小段,把庄稼人的喜怒哀乐都揉进了弦索声里。

这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天生带着中原人的脾性。坠胡琴杆上的蟒皮在艺人指间震颤,发出的声响像极了黄河纤夫的号子,既有九曲回肠的婉转,又有劈山开石的力道。老辈艺人常说:坠子要唱出'沙土味儿',得让听众闻见麦秸垛的香气。

二、弦索声里的千年传奇

在郑州大石桥的茶馆里,九十岁的坠子传人周玉梅仍在坚守。她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琴弦上翻飞,唱《宝玉探病》时眼波流转,分明还是当年那个让十里八乡青年辗转难眠的坠子西施。老人常说:坠子的魂儿在'巧口'里。那些即兴创作的贯口、垛板,能让同样的曲目每次演出都有新滋味。

这门技艺的传承远比想象中艰难。青年演员王鹏飞在短视频平台尝试革新,他把坠子唱腔融入流行音乐,用电子坠胡演绎新编《愚公移山》。评论区里,年轻网友惊叹:原来老祖宗的东西这么潮!但在乡间书会上,仍有老观众固执地要求:娃,给俺们唱段原汁原味的《偷石榴》吧。

三、乡音未改的新生之路

新媒体时代给了河南坠子意想不到的生机。开封某坠子剧团的直播间里,旦角演员边唱《王二姐思夫》边展示坠胡演奏技巧,三弦、简板、脚梆的配合看得网友直呼过瘾。有大学生自发组建非遗护卫队,把濒临失传的《李逵夺鱼》唱段制成数字专辑。

在郑州地铁2号线,方言报站声中突然插入坠子唱腔:前方到站——二七广场,这里的故事三天三夜唱不完。乘客们会心一笑,熟悉的乡音让钢铁车厢瞬间有了温度。这种浸润式的传播,或许正是古老曲艺在当代存续的密码。

去年深秋,我在兰考县红庙镇偶遇民间书会。落日余晖中,七位老艺人轮番登台,坠胡声在空旷的晒场上回荡。台下零星坐着几个老人,却有上百部手机在进行直播。飘屏的礼物特效里,一句留言格外醒目:爷爷,我在深圳听到老家声音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只要土地还在,乡音就不会断绝,河南坠子的新传奇,正在云端续写。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