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新唱也得守规矩?戏曲播放的版权门道

老戏新唱也得守规矩?戏曲播放的版权门道

盛夏的公园里,几个票友支起手机直播《锁麟囊》,远处茶楼正在播放程砚秋的录音带。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背后,藏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咿咿呀呀的戏曲唱段,真的能随便播吗?

一、老戏骨遇上新规矩

去年某地文化馆的遭遇颇具警示意义。他们在元宵晚会上表演了《牡丹亭》选段,网络直播观看量破百万。两个月后却收到律师函,原来他们使用的改编版本涉及当代作曲家的原创配乐。这场风波揭开了戏曲版权的冰山一角。

传统戏曲的剧本多属公共版权领域,但现代演绎赋予其新生命。202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对传统戏曲进行整理改编形成的作品,改编者享有著作权。这意味着即便是《霸王别姬》这样的经典剧目,若采用新编唱腔或配乐,就可能涉及多重版权。

二、唱念做打里的权利密码

某京剧团团长李女士深有体会:现在商演前要查三遍版权清单。剧本改编权、曲谱使用权、录音录像权,哪个环节疏忽都可能踩雷。她的团队曾在海外演出时,因使用未授权的伴奏带被索赔,这个教训价值十万。

数字时代让版权问题更复杂。短视频平台上,某网红将豫剧唱段混搭电子音乐点击量过亿,却被原创音乐人起诉。法院判决显示,这种二次创作即便标注非商用,仍可能构成侵权。戏曲元素的现代化改编,正在模糊传统与创新的边界。

三、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术

上海某剧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建立版权池,将已获授权的经典唱段开放给票友非商用传播,既保护创作者权益又促进传播。这种创新机制让《贵妃醉酒》的4K修复版在社交平台获得新生。

戏迷张先生摸索出合规传播之道:直播传统折子戏选原版伴奏,改编剧目必查授权信息。他管理的戏曲社群严格标注每个唱段的版权状态,这种自觉正在票友圈形成新风尚。

当百年戏韵遇上数字浪潮,版权意识不是束缚传承的锁链,而是护航创新的灯塔。从茶馆里的录音机到云端的高清直播,唯有尊重创作规律,才能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下次按下播放键前,不妨多问一句:这段西皮二黄,到底是谁谱的新腔?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