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方氍毹写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乔畅老师的艺术人生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方氍毹写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乔畅老师的艺术人生
在锣鼓点与胡琴声交织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穿梭其间。她时而俯身纠正学生的云手姿势,时而示范《贵妃醉酒》的醉步身段,水袖翻飞间,一段梅派经典便鲜活地流转开来。这便是北京戏曲学院京剧系乔畅教授的日常剪影。
一、梨园世家的文化基因
乔畅出身京剧世家,祖父乔鸿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红遍津门的武生名角,父亲乔振华则是北京京剧院著名琴师。在胡同大院的戏韵浸润中成长,她五岁跟着留声机学《穆桂英挂帅》,七岁随父辈出入长安大戏院后台,童年记忆里满是油彩的松香味与练功毯上的汗水。
198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时,乔畅已能完整演绎《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但真正让她在同期生中崭露头角的,是那份对戏曲理论的痴迷。当同学们在练功房挥汗如雨时,她常捧着《梨园原》《顾曲麈谈》这类典籍在图书馆研读到闭馆。
二、氍毹之上的传承密码
2003年留校任教后,乔畅开创了情境化教学模式。在《霸王别姬》教学单元,她带着学生走进故宫畅音阁,在百年戏台的青砖地面上讲解十三辙的发音技巧;教授《游园惊梦》时,特意选在颐和园玉澜堂的牡丹花丛中开讲,让学生真切体会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意境。
她的课堂笔记堪称艺术品:工尺谱旁绘着身段分解图,唱词间隙夹着故宫珍藏戏画影印件,每处唱腔转折都用朱砂笔标注着气息要领。这份凝聚心血的教案,后来被整理成《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十讲》,成为多所艺术院校的指定教材。
三、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2018年,由乔畅担任艺术指导的跨界实验剧《镜中颜》引发热议。该剧将昆曲《牡丹亭》与全息投影技术结合,杜丽娘的虚拟影像与真人演员在舞台上隔空对戏,传统水袖与数字粒子共舞,创造了令人惊艳的视觉奇观。面对破坏传统的质疑,她在学术研讨会上从容应答:科技是新的勾脸笔,我们要用它画出更鲜活的戏曲面容。
今年春天,乔畅发起的戏曲进社区项目已覆盖北京27个街道。在朝阳区文化馆,她手把手教社区老人画戏曲脸谱;在西城非遗展示中心,带着外国留学生体验靠旗的穿戴技巧。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正悄然织就传统戏曲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线。
从艺四十载,乔畅始终保持着清晨喊嗓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陶然亭公园的垂柳,那清越的咿——啊——声穿透晨雾,恰似戏曲艺术绵延不绝的生命律动。在这位师者心中,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让古老的艺术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更繁茂的枝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