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育桃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乔畅老师的讲台人生
**梨园新韵育桃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乔畅老师的讲台人生**
在北京戏曲学院的练功房里,清晨的阳光斜斜洒在木质地板中央。一位扎着利落马尾、身着素色练功服的老师正弯下腰,手把手调整学生的身段。她的声音清亮如戏台上的念白:“云手要柔,眼神要定,这一招‘望月’的劲道全在腰上。”学生们屏息凝神,生怕漏掉她任何一个示范动作。这位被学生戏称为“乔老板”的乔畅老师,用二十年光阴在戏曲教育的园地里耕耘出一片独特的风景。
**从科班名角到育人园丁**
乔畅的戏曲功底在业内早有口碑。出身梨园世家的她,六岁起随祖父学习昆曲闺门旦,十三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早年在长安大戏院连演三十场《牡丹亭》的杜丽娘,被老戏迷评价“一颦一笑皆是画”。然而就在舞台生涯如日中天时,她却选择转身投向三尺讲台。
“演员的黄金期短暂,但戏曲的传承需要更长的生命。”面对外界的不解,乔畅在采访中这样解释。2005年,她带着文化部颁发的“新秀传承奖”回到母校,成为当时表演系最年轻的副教授。同事们还记得她初登讲台的模样——演出服换成了素色布衣,但眉眼间的神采依旧带着舞台的锋芒。
**“拆骨入戏”教学法**
在戏曲行当里,乔畅独创的“拆骨入戏”教学法颇受瞩目。她将传统科班训练与现代戏剧理论融合,把每个经典唱段拆解成“声、形、韵、情”四要素。有学生回忆第一次上她的身段课:“乔老师让我们把《游园惊梦》的每个动作都画出力学分解图,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她的课堂常常充满意外的创意。某次教授《穆桂英挂帅》,她突然关掉伴奏,要求学生仅用眼神和台步表现“点兵”场景;讲解《白蛇传》水斗片段时,她搬来水盆让学生体验“水袖卷浪”的物理轨迹。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让00后的年轻学子直呼“原来戏曲可以这么酷”。
**戏比天大的执着**
在学生们眼中,乔畅是出了名的“双面严师”。排练厅里的她近乎苛刻:一个亮相角度偏差5度就要重来二十遍,某个字的咬字稍有含混必须逐字标注汉语拼音。但出了练功房,她又是最贴心的“乔妈妈”——自费为学生定制护膝,冬至带着电饭煲到宿舍煮饺子,甚至悄悄资助困难学生参加全国青赛。
2021年带学生备战“梨花杯”期间,乔畅左膝旧伤复发仍坚持跪地示范,最后被院长“命令”休息。她却把病床变成临时教研室,挂着输液瓶通过视频逐帧纠正学生的动作。那届比赛,她的学生包揽了青衣组前三名,获奖者在台上哽咽:“乔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对戏曲的敬畏。”
**传统与当代的摆渡人**
除了课堂教学,乔畅始终活跃在戏曲创新前沿。她主持的“戏曲数字活化工程”,用动作捕捉技术留存老艺术家的表演精髓;与故宫合作的《古画会说话》项目,让《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在舞台上“复活”。这些尝试也融入她的教案,学生既要学《琴挑》的经典水磨腔,也要探讨如何用全息技术呈现《长生殿》的月宫仙境。
“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江河。”在最近的新书《粉墨新声》发布会上,乔畅的发言引发热烈掌声。这位总自称“普通教员”的戏曲传承者,正用她的方式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配图建议:乔畅老师指导学生身段的现场照片、某次创新剧目排练花絮、学生获奖合影等)
【后记】采访结束时,练功房传来乔畅带着学生喊嗓的声音。晨光中,那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清音穿透窗棂,恰似戏曲艺术代代相传的薪火,在北京戏曲学院的红墙碧瓦间绵延不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