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里的小戏迷:那些年,我们把日子过成了戏台子

旧时光里的小戏迷:那些年,我们把日子过成了戏台子

夏日的蝉鸣混着梆子声穿透纱窗,胡同口的老槐树下,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尖学青衣的水袖,大红被面往肩头一甩就是凤冠霞帔。二十年前没有智能手机的童年里,那些从收音机里咿呀流淌的戏曲声,竟成了最鲜活的玩具。

一、泥巴捏的戏班子

放学后的水泥乒乓球台,转眼就能变成《大闹天宫》的南天门。两根竹竿挑起旧床单当幕布,隔壁王奶奶晒萝卜干的竹匾往头上一扣,就成了齐天大圣的雉鸡翎。小胖举着晾衣杆当金箍棒,一不留神戳破了幕布,惹得后台举床单的二丫直跺脚。

跳皮筋时哼的是苏三离了洪洞县,抓羊拐时要配着《穆桂英挂帅》的鼓点。最盼着巷口爆米花的老头来,他那台手摇爆米花机砰的巨响,活脱脱是《定军山》里黄忠放的火炮。大杂院的孩子个个都是角儿,扫帚当马鞭,板凳作銮驾,连门口晒太阳的大黄狗都得客串哮天犬。

二、磁带里的百宝箱

小卖部玻璃柜台里摞着印有戏曲明星的磁带,豫剧红脸王李树建、越剧小生赵志刚的封面都被磨起了毛边。攒了三个月的冰棍钱换来一盒《五女拜寿》,把双卡录音机音量调到最小,贴着喇叭学严派的哭腔,生生把爹爹呀唱成了老猫叫,吓得厨房炒菜的亲妈举着锅铲冲进屋。

最稀罕的是春节庙会上的流动戏班。裹着军大衣挤在长条凳上,看武生连翻二十个跟头,眼珠子都要瞪出来。散场后追着戏班子的拖拉机跑,捡他们掉落的翎子头饰,结果被扬了一脸灰。那些沾着油彩味道的碎亮片,在铅笔盒里珍藏了整个春天。

三、时光深处的回响

如今在短视频里刷到00后唱戏,突然发现他们甩水袖的手势竟和我们当年一模一样。公园里晨练的老头老太唱《空城计》,打着太极的招式里分明带着武生的架势。前些天在地铁口遇见个卖栀子花的姑娘,腕上缠着条褪色的戏装飘带,恍惚间又看见槐树下甩着被面扮青衣的小丫头。

童年那些不成调的哼唱,早把戏曲的骨血融进了呼吸里。当手机里突然响起《女驸马》的黄梅调时,手指头会不自觉地跟着打拍子,这才惊觉,原来我们早把人生过成了戏台子,那些金戈铁马、才子佳人的故事,二十年前就在巷子口的夕阳里悄悄发了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