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传出的咿呀声:给孩子的戏曲启蒙可以这样玩
幼儿园里传出的咿呀声:给孩子的戏曲启蒙可以这样玩
在杭州某幼儿园的午休时间,走廊里突然飘来一阵清亮的童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循声望去,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尖模仿电视里的黄梅戏动作。这一幕让园长王老师惊喜不已,原来孩子们对传统戏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一、戏曲启蒙的童趣密码
当《天仙配》的旋律在教室响起时,中班的孩子们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摇晃小脑袋。4-6岁正是语言敏感期,戏曲特有的韵律感恰好契合了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显示,接触戏曲的学龄前儿童在语言流畅度上比同龄人高出23%。
越剧《梁祝·十八相送》中的书房门前一枝梅选段,因其明快的节奏和生动的意象,成为幼儿园戏曲课的保留节目。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模仿尹派唱腔,在梅开二度的唱词中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
二、精选戏曲曲库指南
黄梅戏《打猪草》堪称幼儿戏曲启蒙的黄金教材。这出充满童趣的生活小戏,讲述孩童田间偶遇的故事,时长控制在8分钟内,正符合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某幼儿园将其改编成音乐游戏,孩子们举着自制的竹篮道具,在小女子本姓陶的唱段中玩得不亦乐乎。
京剧《卖水》的表花名选段是另一个爆款。教师们将唱词中的十二月花名制成卡片,配合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的唱腔,开发出识花认字的互动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悄然浸润童心。
三、创新教学实践案例
在南京某省级示范园,教师把豫剧《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段改编成晨操音乐。孩子们边唱边做戏曲身段操,红缨枪道具是用报纸卷成,既安全又环保。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法,让戏曲启蒙跳出单纯欣赏的框架。
智慧树幼儿园的戏曲工作坊更具创意。教师截取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的笛子伴奏,让孩子们用彩泥塑造自己心中的姹紫嫣红。当稚拙的泥塑与婉转的水磨调相遇,传统艺术在童心中绽放出新芽。
给幼儿播放戏曲绝非简单放录音,需要教育者化身文化摆渡人。选择经过童趣化处理的经典唱段,配合游戏化教学设计,让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当孩子们用童声唱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时,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在新一代血脉中悄然苏醒。这种启蒙不是机械传承,而是在幼小心田播撒美的种子,等待未来某天绽放出独特的文化之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