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声影:戏曲节目命名背后的文化密码》
《梨园声影:戏曲节目命名背后的文化密码》
【编者按】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戏曲通过电波焕发新生。当我们调频至戏曲频道,那些或古朴典雅、或妙趣横生的节目名称,恰似一扇扇雕花木窗,推开即见千年梨园风光。本文带您探寻戏曲节目命名的艺术,细数那些令人拍案的好名字。
一、古调新弹的智慧
长安戏苑这档在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节目,其命名暗藏机锋。长安二字既点明地域特色,又暗喻戏曲传承的永恒性。制作团队曾透露,最初备选名秦声戏韵因过于直白而弃用,最终选定现名,正是看重其既能唤醒历史记忆,又留足想象空间。
二、声画相生的趣味
东南卫视《水磨新调》巧妙化用昆曲水磨腔概念,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暗含创新之意。节目开播前,制作组发起一字千金征名活动,收到来自票友的327个候选名。其中霓裳戏语虽美却失之空泛,檀板金樽雅致有余而传播力不足。最终定名既有学术支撑,又暗合年轻观众对新国风的审美期待。
三、地域特色的点睛
河南电台《豫见好戏》堪称命名典范。豫字三重奏:既指豫剧,又点明地域,更谐音遇见。这种文字游戏绝非轻佻,而是建立在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节目开播当天,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800万次,印证了名称的传播力。
四、文学意境的营造
北京文艺广播《氍毹夜话》走文人路线。氍毹(qúshū)原指戏曲舞台的红地毯,现多代指戏曲艺术。这个略显生僻的词汇筛选出核心听众,又因其独特韵味成为文化符号。制作人坦言,名称确定后特意设计水墨风格的片头动画,让听觉与视觉达成美学统一。
【业内观察】
1.好名称需要三气:地气(贴近受众)、文气(文化底蕴)、生气(传播活力)
2.命名四忌:生造词汇、过度雅化、地域局限、类型模糊
3.新媒体时代命名趋势:短而有力(如《戏码头》)、互动性强(如《票友来了》)、跨界混搭(如《戏曲+》)
【案例精选】
●《南腔北调》:聚焦地方戏种交流
●《粉墨登场》:突出戏曲妆造特色
●《戏游记》:融合戏曲与旅游元素
●《有戏安徽》:地域品牌化命名范例
结语:当电波中的戏曲节目名从播报式转向对话式,从标签化进阶为IP化,每个精心雕琢的名称都在完成文化转译。这些流淌在频率中的文字,恰似戏曲舞台上的自报家门,短短数字间,见功底,显情怀,更承载着传统艺术对接当代审美的巧思。(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