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戏曲界里的播音腔是这样炼成的
评剧:戏曲界里的播音腔是这样炼成的
有没有这样一种戏曲,唱腔听起来像新闻主播一样字正腔圆?不少观众在第一次接触评剧时,都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台上演员的念白清晰得像是电台里的播音员,却又带着传统戏曲的婉转韵味。这个被称为最接近普通话的戏曲剧种,在百年传承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一、市井声里的艺术觉醒
1909年的唐山永盛茶园,成兆才带着庆春班的艺人们完成了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他们把莲花落子这种街头说唱艺术,搬上了专业戏台的木板地。艺人们扔掉竹板,换上水袖,将唐山方言改良为带有冀东官话韵味的舞台语言。这种改变让评剧甫一诞生就带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老妪能解的唱词、贴近生活的剧情,使它迅速在华北大地蔓延开来。
在天津南市的新明大戏院,白玉霜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唱着《马寡妇开店》,台下观众惊奇地发现,不用看字幕就能听懂九成唱词。这种革新让评剧在众多戏曲中脱颖而出,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录制的评剧唱片,竟创下三个月销售两万张的纪录。
二、声腔里的时代密码
评剧的声腔系统堪称戏曲界的普通话实验室。它保留了梆子腔的激越,又融入皮黄的悠扬,最特别的是创造性地采用以字行腔的演唱方式。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在《花为媒》中的报花名唱段,每个字都像珍珠落玉盘般清晰,这种发音方式与当时新兴的国语广播不谋而合。
1956年拍摄的评剧电影《刘巧儿》,主演新凤霞特意向语言学家请教发声方法。她将戏曲传统的上口字改为标准普通话发音,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的唱腔,让全国观众第一次在戏曲中听到了新闻播报般的字正腔圆。
三、永不消逝的电波
走进沈阳评剧院的排练厅,青年演员们正在为《小女婿》复排做准备。指导老师要求演员们戴着耳机练习唱腔,耳机里播放的竟是央视《新闻联播》的录音。我们要让每个字都带着播音员的清晰度,又不能失去评剧的韵味。艺术总监如是说。
这种创新传承在年轻观众中引发热议。95后戏迷小李说:看评剧就像看现场版电视剧,完全不用看字幕。短视频平台上,评剧选段点击量屡创新高,网友戏称这是能唱《新闻联播》的戏曲。当手机镜头对准舞台,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街头竹板到数字荧屏,评剧用百年时光证明:真正的艺术革新不是背离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那些字正腔圆的唱段里,既有老戏迷熟悉的乡音,也回荡着这个时代特有的韵律。当幕布再次拉开时,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戏曲唱腔,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