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播州五小戏曲操场:藏在校园里的梨园秘境
寻访播州五小戏曲操场:藏在校园里的梨园秘境
在遵义市播州区万寿广场东侧巷弄深处,一座红墙黛瓦的校园静静伫立。若不是校门口播州区第五小学的烫金大字,来往行人或许会误以为这是某处古色古香的戏楼。步入校园,穿过教学楼长廊,转过花木扶疏的拐角,眼前豁然开朗——青砖铺就的环形场地中央,牡丹纹样的戏台雕梁画栋,两侧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烫金行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个占地800余平方米的戏曲主题操场,巧妙地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现代教育空间。东南角的行当长廊陈列着生旦净末丑的服饰道具,每到课间,总有三五孩童踮着脚尖模仿水袖翻飞的姿态;西北角的脸谱墙前,美术老师正带着学生用丙烯颜料在鹅卵石上绘制川剧变脸图案。最妙的是操场地面,跳房子格子用《白蛇传》的折子戏命名,沙坑边立着的梅花桩刻着《穆桂英挂帅》的唱词。
每周四下午的戏曲社团活动时间,操场便化作梨园舞台。五年级的杨小雨能把《天女散花》的水袖舞得行云流水,她的绝活是在旋转时让两条三米长的绸带始终平行飘动。刚开始总缠成麻花,小姑娘笑着展示手腕上淡淡的红痕,张老师说绸缎甩出去时要像毛笔写字那样有力度。不远处的武生组正在排练《林冲夜奔》,木制红缨枪划过空气的簌簌声,与银杏叶落地的沙沙声交织成趣。
这座戏曲操场的诞生,源自2018年学校翻修时的一场意外。工人们在拆除旧看台时,竟在夹层中发现数十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曲手抄本。当时正值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我们就想为何不打造一个沉浸式的戏曲空间?德育主任李老师回忆道。如今,戏曲元素已渗透到各个学科:数学课上用脸谱对称轴讲解几何,体育课融合武生功架设计形体训练,连课间操都改编自戏曲身段操。
暮色渐浓时,戏台檐角的铜铃在晚风中叮咚作响。值日生仔细收好练功用的木刀彩绸,保洁阿姨轻轻拂去看台上的银杏叶。这座藏在校园深处的戏曲天地,正悄然孕育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