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子上的刀光剑影——河南梆子里的钹镲江湖

老戏台子上的刀光剑影——河南梆子里的钹镲江湖

豫西老艺人王金斗总说:敲钹镲的坐当间,角儿都得让半边。这句行话在洛阳戏班子里流传了百十年。在河南梆子的江湖里,当那对铜钹镲在鼓师手中翻飞时,整个戏台便有了魂魄。

**一、千年铜音绕汴梁**

北宋年间,汴河码头的茶馆里就飘着铜钹的脆响。那时的路歧人(宋代民间艺人)左手持檀板,右手握铜钹,用《目连救母》的唱段在瓦舍勾栏间讨生活。河南博物院藏的宋墓杂剧砖雕上,乐工手中的铜钹已与今日形制无异,只是边缘更厚,敲击时带着沉郁的嗡鸣。

**二、鼓师手里的十八般武艺**

豫剧鼓师李守义有本泛黄的工尺谱,内页用朱砂标注着七十二种钹镲打法。单是《穆桂英挂帅》里的辕门斩子一折,就要变换九种手法:闷击如马蹄踏雪,亮击似金戈相撞,搓击若急雨打蕉。1983年豫剧《程婴救孤》赴京演出,鼓师王铁锤用两片铜钹模拟出婴儿啼哭,让台下观众红了眼眶。

**三、铜音里的中原气象**

在豫西靠山簧戏班,老艺人打钹讲究三山五岳的力道。左手钹要稳如嵩岳,右手镲要活似伏牛,双器相击时迸发出黄河奔涌的气势。2019年洛阳河洛文化节上,青年鼓手陈小满用电子钹演奏豫剧《破洪州》,传统技法与数字音效碰撞出的火花,让九朝古都的年轻人为之沸腾。

如今在郑州大石桥的戏曲茶座,依然能听见铜钹镲的脆响。老票友说,这是中原大地的筋骨声,是黄河水淬炼出的金玉之音。当90后非遗传承人张明月在直播间敲响改良的景泰蓝铜钹时,千年古音正穿越数字洪流,续写着新的江湖传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