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扽腔:黄河岸边的戏曲活化石
博兴扽腔:黄河岸边的戏曲活化石
在山东博兴县庞家镇巩庄村,每当夜幕降临,村头老戏台总会亮起昏黄的灯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艺人手持二胡、梆子,对着发黄的戏本咿呀开腔。这是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博兴扽腔在乡野间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活着的地方志。
一、黄河水浸润的戏曲基因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当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博兴决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场天灾竟孕育出一朵戏曲奇葩。灾民们在逃荒路上,将鲁西南的梆子腔与当地民歌小调糅合,创造出独特的肘鼓子唱腔。这种即兴的悲怆之音,正是扽腔的雏形。
在博兴县志的泛黄纸页里,记载着乾隆年间刘家班在黄河渡口演出的盛况。艺人们以船板为台,用竹篾扎成戏台,将黄河船工的号子融入唱腔,形成了高亢处如浪拍岸,低回时似水呜咽的独特韵味。这种水磨腔的唱法,至今仍在老艺人的喉间流转。
二、土台子上的艺术密码
扽腔的扽字取自方言,意为停顿转折。这种独特的运腔方式,要求演员在拖腔时突然收声,再如黄河水回漩般婉转而出。已故老艺人王桂芳曾打趣道:唱扽腔得学会'偷气',就像黄河鲤鱼打挺,看似断了,实则暗藏力道。
在《崔杼弑君》这出经典剧目中,崔杼的扮演者需在弑君二字上连转七个音调,每个转折都暗合人物内心的挣扎。这种九腔十八调的唱法,让简单的故事情节迸发出惊人的戏剧张力。伴奏乐器更是别具匠心,用牛骨制成的哈拉巴替代传统梆子,敲击时发出的脆响与黄河涛声遥相呼应。
三、古戏台上的新传承
2018年深秋,巩庄村的百年古戏台迎来特殊时刻。扽腔省级传承人张守磊带着00后学员,用智能手机直播传统剧目《贤女救父》。镜头里,老艺人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琴弦上翻飞,年轻学徒的抖音账号实时滚动着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在博兴实验小学,每周四下午的扽腔兴趣班总是座无虚席。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学唱《黄河谣》,音乐老师将传统曲牌改编成动漫主题曲。县文化馆的数字化工程,让散落在民间的78个手抄剧本重见天日,老艺人的唱腔被制成三维声纹永久保存。
当城市剧场的镁光灯照亮非遗舞台时,博兴的田间地头依然回响着最原始的扽腔。这种扎根泥土的艺术,就像黄河故道的芦苇,岁岁枯荣却生生不息。它不仅是戏曲史的活标本,更是一个地域群体三百年来悲欢离合的情感容器。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我们依稀看见,那些被黄河水浸润过的乡音,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萌发新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