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俚语里的烟火人间:一出《补背褡》里的草根智慧

乡音俚语里的烟火人间:一出《补背褡》里的草根智慧

湖北阳新县的山坳里,每逢年节必有这样的光景:老戏台上竹帘轻卷,三弦与堂鼓的声响穿透薄雾,台下老老少少捧着粗瓷碗看得入神。当台上小旦踩着碎步唱起竹篱茅舍风光好时,总有几个白胡子老汉跟着摇头晃脑哼唱。这出让乡亲们百看不厌的《补背褡》,恰似一坛封存百年的老米酒,醇香里透着泥土的芬芳。

一、针线穿梭间的市井百态

这出传统小戏的妙处,全在寻常处见真章。货郎程万里背着针头线脑走村串巷,邂逅了守寡的孙玉姣。一个要补青布背心,一个想缝红绸肚兜,针线往来间,市井男女的试探与挑逗化作诙谐俏皮的唱词。当孙玉姣捻着红线唱道这针眼儿小要慢慢引,台下总会爆发出会意的笑声——江南水乡的含蓄风情,竟在粗布麻衣的缝隙里流淌得淋漓尽致。

戏中道具简单得令人称奇:一椅一桌,针线簸箕,半匹粗布。演员单凭身段与唱腔,便将观众带入春日融融的江南院落。老辈艺人常言:三根竹竿搭戏台,一副好嗓唱乾坤,程万里挑担时的矮子步,孙玉姣飞针走线时的兰花指,每个动作都经过几十代艺人的打磨,比那些金碧辉煌的戏服更动人心魄。

二、草根戏班的生存智慧

阳新采茶戏的声腔像极了山间采茶调,时而高亢如云雀穿云,时而婉转似山泉叮咚。老艺人王德柱回忆,早年间戏班赶场,常在田埂上支起竹棚就开唱。下雨时观众戴着斗笠看戏,演员踩着湿滑的木板照演不误。正是这种泥巴里长出来的艺术,孕育出《补背褡》里鲜活的生命力。

这出戏最妙处在于以俗为雅。当程万里唱起卖胭脂卖水粉,卖与佳人点朱唇,用的竟是当地货郎走街串巷的原始叫卖调。采茶戏特有的哦嗬腔在此时骤然拔高,仿佛要把观众的心都提到嗓子眼。这种未经雕琢的野性之美,恰是宫廷大戏永远无法复制的民间智慧。

三、老戏新唱的现代启示

2015年的某个寒夜,阳新县剧团在古戏台演出时,台下坐着几个举着手机的年轻人。令人意外的是,当孙玉姣唱起三月鹧鸪满山游时,直播间里瞬间刷过满屏的非遗666。老艺人们忽然明白,这些祖传的唱腔身段,原是与当代青年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

如今走进阳新的中小学,常能听见孩童用稚嫩的声音学唱一根丝线牵过河。非遗传承人带着学生制作戏中道具,用3D打印技术复原老戏服纹样。在某次文化展演中,程序员出身的90后票友将《补背褡》改编成虚拟现实剧目,让观众置身于水墨画般的江南院落中,与程万里隔空对唱。

幕落时分,戏台两侧的煤油灯渐次熄灭。那些在针线簸箕间流转的情思,那些在竹篱茅舍中发酵的幽默,早已化作滋养一方水土的文化养分。当城市剧院的聚光灯照亮传统戏曲时,我们更应记得,真正的好戏从来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乡野村夫会心一笑的眼角皱纹里。这或许就是《补背褡》历经三百年风雨,依然鲜活在民间戏台上的奥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