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写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戏曲表演系王莹教授
三尺讲台写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戏曲表演系王莹教授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教授穿梭在学生之间。她时而示范水袖的甩法,时而纠正学生的台步,举手投足间既有梨园名家的气度,又透着教书匠人的专注。这正是戏曲表演系王莹教授三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日常。
**从戏台到讲台的双重淬炼**
1987年,18岁的王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每天清晨五点,当其他学生还沉浸在睡梦中时,她已对着什刹海的晨光吊嗓。这段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时光,不仅让她在《贵妃醉酒》《白蛇传》等剧目中崭露头角,更让她对戏曲程式化表演形成了独到见解。
1995年,王莹选择从舞台转向讲台。这个看似突然的决定,源于一次下乡演出的触动。在太行山深处的露天戏台,她看到老戏迷们跟着锣鼓点打拍子,孩子们模仿着台上的身段。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戏曲传承需要的不仅是舞台上的角儿,更需要播种的人。
**程式化教学的破与立**
在《戏曲表演程式》课堂上,王莹独创的三维解构法让学生们耳目一新。她会将云手分解成力学轨迹、情感表达、文化意蕴三个维度,借助动态捕捉技术呈现肢体运动的力学曲线,配合戏曲打击乐分析动作节奏,最后以《易经》阴阳理论阐释动作的哲学内涵。
2021届毕业生陈晓至今记得排演《牡丹亭》时的场景。当学生们纠结于杜丽娘游园身段的柔美程度时,王老师突然席地而坐:你们摸摸青石板的温度,想想闺阁少女触碰自然时指尖的颤动。这种将程式化动作转化为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身段要领变得鲜活可感。
**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
2018年,王莹主持的戏曲动作语汇数字化工程引发学界关注。项目团队用三年时间采集了2000多个戏曲程式动作的动力学数据,建立国内首个戏曲动作数据库。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确保数据精准,55岁的她亲自完成所有高危动作的数据采集,包括需要连续旋转32圈的卧鱼技巧。
在非遗传承基地,她手把手教小学生画脸谱;在抖音平台,她开设的莹老师说戏账号获得百万点赞;在国际戏剧论坛,她用全英文解析中国戏曲的虚拟美学。这种不设边界的传承理念,让年轻一代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如今,年近六旬的王莹依然保持着每天练早功的习惯。晨曦中的身影与三十年前那个在什刹海吊嗓的少女重叠,不同的是,她身后已站满传承戏曲薪火的年轻人。正如她常说的:每个身段都是流动的史诗,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文化密码永远鲜活地跳动在舞台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