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耕四十年:记北京戏曲学院教授王瑛的戏曲人生

梨园深耕四十年:记北京戏曲学院教授王瑛的戏曲人生

在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路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里,每天清晨总能听见婉转的戏曲唱腔。这里就是北京戏曲学院京剧系所在地,王瑛教授正在给学生们示范《贵妃醉酒》的卧鱼身段。六十三岁的她身形挺拔,水袖起落间依然保持着专业演员的功底。

一、从科班到讲台的蜕变

1978年,十六岁的王瑛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在那个戏曲艺术复兴的年代,她每天清晨五点就摸黑到练功房喊嗓。老戏迷们至今记得,1984年她在长安大戏院出演《穆桂英挂帅》时,一段西皮流水赢得满堂喝彩。正当舞台生涯如日中天时,王瑛却选择转向戏曲理论研究。

1992年,王瑛以《京剧旦角表演程式研究》论文获得硕士学位,这篇后来被业界奉为经典的论文,源于她在剧团工作时对青年演员的观察。她发现许多演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促使她系统梳理旦角表演体系。

二、教学相长的艺术探索

王老师的课堂永远充满惊喜。这是学生们共同的感受。在传统身段课上,她会用舞蹈解剖学解析云手动作的力学原理;讲授《牡丹亭》时,又带学生到苏州园林感受古典意境。这种跨界融合的教学法,源自她三十年来的实践积累。

2015年,王瑛主持的戏曲数字传承工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团队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将五十余出经典折子戏的表演程式转化为三维数据。这套系统不仅用于教学,更成为抢救老艺术家技艺的数字保险箱。

三、薪火相传的文化担当

每周四下午,王瑛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学院传习社。这个由她发起的公益项目,十年来培养了六百余名中小学生戏曲爱好者。去年教师节,她收到件特殊礼物——首届学员李小萌的京剧专辑,封面上写着致永远的王先生。

面对戏曲教育的未来,王瑛正在筹备《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专著。书稿扉页上写着她的座右铭: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这位在戏曲园地耕耘四十载的教育者,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因为她相信,唯有身体力行的传承,才能让古老艺术永葆青春。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