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戏曲学院舞蹈系:传统根脉里的现代舞步

走进北京戏曲学院舞蹈系:传统根脉里的现代舞步

推开北京戏曲学院朱红色的大门,沿青砖步道前行,总能在清晨的薄雾里遇见一群晨练的舞者。他们的身影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舒展,时而又化作戏曲程式中的定睛亮相,这座始建于1950年的艺术殿堂里,舞蹈教育正书写着独特的传承故事。

一、千年戏韵滋养的舞蹈基因

北京戏曲学院舞蹈系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与戏曲艺术的血脉相连。练功房里,学生们既要完成芭蕾的擦地组合,也要在把杆上练习京剧的云手圆场。这种独特的训练体系源于建校初期梅兰芳先生的办学理念,他认为戏曲的魂在身段,舞蹈的根在传统。舞蹈系保留着每周一次的戏曲身段必修课,青衣的水袖、武生的毯子功,都成为现代舞者汲取养分的源泉。

在《霓裳羽衣》剧目排练厅,大三学生正将京剧《天女散花》的长绸技法融入现代舞创作。指导老师王教授强调:我们不做博物馆式的传承,要像嫁接花木那样,让传统技艺在当代舞蹈中焕发新生。这种创作理念造就了《游园惊梦》《粉墨》等一批斩获荷花奖的原创作品。

二、多维塑造的舞者培养模式

舞蹈系的课程表犹如精心编排的舞蹈诗篇:清晨的武功课唤醒身体,上午的编导理论课启迪思维,下午的剧目排练点燃创作激情。特别设置的戏曲舞蹈创编工作坊,邀请国家京剧院名角现场教学,让学生直接触摸程式化动作的审美内核。这种跨界的艺术对话,往往催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编创灵感。

数字舞蹈实验室里,学生们正用动作捕捉技术分析昆曲《牡丹亭》的身韵轨迹。我们要培养的是既能登台表演,又懂文化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系主任李教授介绍道。近年毕业生中,既有加入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新锐舞者,也有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乐舞研究的青年学者。

三、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舞台实践

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舞蹈系年度大戏《梨园绘》正在上演。现代舞者与京剧武生同台,程式化的起霸动作与解构主义的肢体语言形成奇妙对话。这种突破常规的创作,源自学院与英国沙德勒之井剧院的合作项目。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在798艺术区的实验剧场,毕业班学生正在筹备环境舞蹈《墙》。他们将戏曲中的虚拟时空概念移植到当代艺术空间,用身体重新诠释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美学智慧。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获得业内好评,更吸引了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创作资助。

北京戏曲学院舞蹈系的走廊里,陈列着历届毕业生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瞬间。从纽约林肯中心的现代舞专场到巴黎中国文化周的戏曲舞蹈展演,这群舞者用身体续写着传统艺术的当代篇章。在这里,戏曲不再是被供奉的文物,而是流动在年轻身体里的文化基因,在每一次旋转跳跃中完成跨时空的对话与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