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宴上的梨园雅韵:斋戏里的烟火与仙气

素宴上的梨园雅韵:斋戏里的烟火与仙气

戏台后厨飘来素油香,锣鼓声里裹着豆腐羹的鲜甜。旧时戏班走南闯北,逢着佛诞庙会,总要在素席开锣前先唱几折应景戏。这些专为素食筵席编排的剧目,在戏曲行当里有个雅称——斋戏。

一、素席上的戏魂

光绪年间北京广济寺的佛诞素宴,必唱《目连救母》选段。僧众们捧着素什锦面筋匣子,看目连尊者穿梭阴阳两界,戏台上青烟袅袅处,忽现十八层地狱里的油锅刑场。台上鬼卒手持木制油勺,舀起的却是戏班后厨刚炸好的素丸子,满场飘着麻油的焦香。

江南水乡的船戏班最懂此道,乌篷船头演《白蛇传》断桥一折,船娘适时端来素蟹粉小笼。许仙唱到娘子且息雷霆怒,白素贞甩出水袖的刹那,观众咬破薄皮,素蟹黄的鲜味与戏中人的嗔怒竟浑然天成。

二、戏味入馔的玄机

昆曲《玉簪记》里的道观素斋,在苏州戏迷口中化作现实。观前街的素菜馆将琴挑一折的唱词刻在竹制菜单上:月明云淡露华浓,对应着冰糖桂花藕粉圆;倚枕愁听四壁蛩,化作松茸煨面筋。跑堂上菜时模仿小生台步,碗碟落桌恰合着鼓点。

老戏迷常说:听《醉打山门》要配素烧鹅,看《思凡》须佐杏仁茶。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的豪迈,正需豆制品紧实的口感来衬;小尼姑的幽怨情思,非得用杏仁的微苦回甘方能解味。

三、素戏今世缘

上海逸夫舞台的创新实验剧《素宴》,让观众戴着栀子花香囊入场。当青衣唱起三月不知肉味,侍者呈上仿若真品的素东坡肉,筷箸轻触即散的质感和戏中人的怅惘同样令人心颤。谢幕时分,演员与观众共品素八珍汤,碗底沉着的枸杞宛如散落的胭脂痣。

京都的能乐堂里,日本观众惊叹于中国斋戏的饮食剧场。昆曲《牡丹亭》的素宴版,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唱词响起时,抹茶绿豆糕在舌尖化开,竟与园林意象暗合。素馔与戏曲这对千年知己,在异国他乡续写着新的传奇。

幕落时分,戏台两侧的素灯笼渐次熄灭,观众齿颊仍留着素三鲜的余香。那些穿越时空的戏文唱段,裹挟着豆腐的清香、菌菇的醇厚,在都市霓虹里酿成新的文化窖藏。当年轻戏迷捧着素汉堡走进小剧场,古老的斋戏正在现代的容器里悄然重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