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丝竹之韵亦风流:探秘戏曲中的徒歌艺术

无丝竹之韵亦风流:探秘戏曲中的徒歌艺术

清晨的苏州虎丘,一群曲友围坐在千人石旁,清亮的唱腔穿透晨雾。他们不用笛箫伴奏,只凭口传心授的曲牌韵律,将昆曲《牡丹亭》的婉转情致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摒弃丝竹管弦的清唱传统,正是中国戏曲中独特的徒歌艺术。

一、水磨腔里的清工绝唱

昆曲清工堪称徒歌艺术的巅峰。明代曲家魏良辅改良昆山腔时,首创转音若丝的唱法,要求演员不依赖伴奏,仅凭气息控制完成音色转换。清乾隆年间,苏州集秀班名旦金德辉以冷唱技法闻名,他在《长生殿》中不用任何乐器,单凭嗓音便能模拟出笙箫合鸣的效果。这种演唱方式对演员的丹田之气与腔调把控提出极高要求,须将每个字的头、腹、尾音精准拆分,如工匠雕琢玉器般细致。

清工传承形成独特体系,学徒需经历三年笛子两年箫的器乐训练,才能领悟徒歌演唱的节奏奥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回忆学艺经历时曾说:师父教我唱《游园》时,总让我先听园林里的风声鸟语,说这才是最好的伴奏。

二、山野之间的原生之音

在西南群山中,傩戏艺人戴着彩绘木面具,用苍劲的吼唱驱邪纳福。这种源自商周祭祀的古老戏剧,保留了最原始的徒歌形态。贵州德江傩戏国家级传承人张月福表演《开山猛将》时,通过变换喉音与鼻音,在空旷的山谷中营造出神灵降临的震撼效果。黄土高原上的老腔艺人则发明了拉坡唱法,十数人同时吼唱,用声浪模拟黄河奔涌之势。

这些原生戏曲的演唱技巧充满智慧:川剧高腔的帮、打、唱三位一体,领唱者起调后,后台众人接腔形成天然和声;侗族大歌中的众低独高唱法,完美解决了无伴奏演唱的声部配合难题。这些源自民间的声乐智慧,构成中华戏曲的基因密码。

三、返璞归真的现代演绎

新世纪以来,戏曲界兴起新古典主义创作潮流。2016年北京人艺排演的实验昆曲《红楼梦》,特意设计太虚幻境场景让演员清唱《枉凝眉》,空灵的嗓音配合干冰烟雾,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审美意境。年轻京剧演员王珮瑜在《文图会》中尝试无伴奏演唱《空城计》,用忽疾忽徐的节奏变化展现诸葛亮的心理波动。

这种做减法的艺术实践,正在重塑当代观众的审美体验。当《牡丹亭·游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在音乐厅清响时,人们突然发现,褪去华丽伴奏的唱腔,竟能让杜丽娘的情感波澜显得更加真切动人。这或许正是徒歌艺术的永恒魅力——用最纯粹的人声,直抵心灵深处。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