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戏袍的人生:戏曲演员转行后的另一种江湖
脱下戏袍的人生:戏曲演员转行后的另一种江湖
在长安大戏院的红木雕花屏风后,小秋最后一次抚摸那件绣着百鸟朝凤的戏袍。这袭行头跟了她整整十二年,从上海戏曲学院的练功房到国家京剧院的舞台,针脚里浸透的汗水能拧出半碗。二十八岁这年,她决定离开这个被称作东方歌剧的行当。
一、被折叠的人生剧本
戏班里的水牌子每天更换着演出剧目,演员的人生却像被装订成册的旧戏本。清晨五点雷打不动的晨功,三伏天裹着六层戏服排练,这种近乎自虐的修行让很多戏曲演员的膝盖在三十岁前就落下病根。国家艺术基金会的统计显示,省级以上院团的正式演员中,能够坚持到退休年龄的不足四成。
在短视频平台拥有百万粉丝的京剧武生阿亮说:我们这行就像活在套子里的人,既要遵循程砚秋先生的'四功五法',又要适应流量时代的审美。上次在直播间唱《挑滑车》,弹幕里全在问能不能表演空翻,没人关心那段西皮流水里的家国情怀。
二、跨界舞台的生存法则
转行并不意味着背叛艺术。昆曲演员林茉转型文物修复师的故事在圈内流传甚广,她把旦角手法中的兰花指化作修复青铜器的精细操作,用戏曲身段训练出的肢体控制力完成毫米级的修复作业。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评价:这种跨界不是妥协,而是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再生。
某职业教育平台数据显示,近三年戏曲相关转行培训课程的报名人数增长270%,最受欢迎的转型方向依次是影视表演指导、非遗手工艺传承和传统文化教育。曾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老生演员王振华,如今在短视频平台教网友戏曲发声技巧,直播间打赏收入是当年戏院薪水的五倍。
三、卸妆之后的真实人生
放下描眉笔的戏曲演员们,正在重新定义传承的含义。豫剧演员陈晓娟转行做戏曲主题民宿,把《花木兰》的唱段编成沉浸式剧本杀;评剧小生张昊开发戏曲元素桌游,让生旦净末丑化身卡牌角色。这些尝试未必都能成功,但至少证明传统艺术可以跳出镜框式舞台的桎梏。
在798艺术区的工作室里,小秋的掐丝珐琅作品正在展出。那些用金丝勾勒的京剧脸谱在玻璃展柜里流光溢彩,参观者不会知道,创作者处理细如发丝的金线时,用的是戏曲旦角贴片子(注:传统戏曲中旦角面部装饰)的独门手法。她说:戏台上的聚光灯灭了,但学戏时磨出来的那股劲儿,永远是我心底的追光。
这个行当教会我们的,从来不只是唱念做打。当大幕落下,那些融进骨子里的专注、坚持与创造力,会在人生新的舞台上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戏曲演员的转行故事,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活化石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