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许红院长:守正创新传承国粹的领路人
北京戏曲学院许红院长:守正创新传承国粹的领路人
在中国戏曲教育界,许红这个名字与戏曲传承创新紧密相连。作为北京戏曲学院院长,这位年逾五旬的教育工作者以戏比天大的信念,在京剧艺术传承与当代戏曲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梨园世家的艺术启蒙
1969年生于京剧世家的许红,自幼浸润在四九城的戏曲氛围中。祖父是京城有名的武生演员,父亲许振邦更是新中国第一代戏曲导演。每到周末,长安大戏院的后台就成了他的第二课堂,梅葆玖、袁世海等艺术家的现场教学,为他奠定了深厚的艺术根基。
二、从舞台到讲台的双重淬炼
1987年,许红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专攻老生行当。师承余派名家李志新期间,他创下连演17场《伍子胥》的纪录,被业内称为小冬皇。1995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戏剧系深造,系统研究东方戏剧比较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推动戏曲教育改革埋下伏笔。
三、教育改革的破冰者
2008年出任表演系主任时,许红敏锐捕捉到传统戏曲教育模式的困境。他主导的3+1教学体系将四年本科划分为三年基础训练和一年剧目创作,首创数字身段教学法,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建立京剧表演数据库。这项成果获2016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国际视野下的守正创新
担任院长后,许红推动学院与巴黎国立高等戏剧学院、莫斯科艺术剧院建立联合实验室。他主持的跨文化戏曲创作工作坊培育出《哈姆雷特·京剧版》等创新剧目,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引发热议。2021年,由其倡导的戏曲慕课联盟已覆盖全球63所艺术院校。
五、薪火相传的育人情怀
即便行政事务繁忙,许红仍坚持每周三上午的院长公开课。在排练厅里,这位国家一级演员会亲自示范《击鼓骂曹》的髯口功,也会与学生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戏曲舞美中的应用。他的研究生王雨婷记得:许老师总说,戏曲教育不是培养匠人,而是塑造有文化自觉的艺术家。
如今,在许红办公室的条案上,常年摆放着谭鑫培的《定军山》剧本和最新版的《戏剧人工智能白皮书》。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恰似他治校理念的缩影——老戏要新唱,新戏要根正。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河中,这位院长正以教育者的担当,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