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教师许茜茜
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教师许茜茜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的青砖小楼里,总能看到一抹纤细的身影穿梭于练功房与课堂之间。许茜茜这个名字,近年来在戏曲教育界逐渐为人熟知。这位而立之年的青年教师,用她对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在传承与创新的天平上寻找着微妙的平衡。
一、戏校园里的文武昆乱不挡
许茜茜的成长轨迹与戏曲教育紧密相连。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她,自幼浸泡在胡琴声与锣鼓点中,5岁开始系统学习昆曲闺门旦,13岁转攻京剧青衣。在北京戏曲学院本硕连读期间,她创造了同时选修京剧、昆曲双专业的先例,更难得的是在文戏与武戏间皆有所成。
2016年留校任教后,许茜茜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教学法相融合。她首创的情境化唱腔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还原、角色心理剖析等方式,帮助00后学生跨越时空理解传统戏码。在《牡丹亭》教学中,她会带着学生亲手制作明代茶点,在袅袅茶香中体会杜丽娘的春日情思。
二、传统基因的现代解码
面对传统戏曲受众老化的困境,许茜茜展现出年轻教师的创新魄力。她主持的戏曲新媒体工坊项目,指导学生将《夜奔》改编成沉浸式剧场,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林冲雪夜疾走的意境。这种大胆尝试在业内引发热议,却意外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在学术研究领域,许茜茜聚焦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当代转化课题。她提出的程式基因论主张保留戏曲表演的DNA,通过重组表达方式适应现代审美。这种理念在她编导的实验京剧《摩诃池》中得到充分体现,该剧保留传统唱腔精髓,却在舞台呈现上融合现代舞蹈语汇。
三、薪火相传中的守正创新
作为青年戏曲教育工作者,许茜茜对传承有着独到见解。她认为守正不是守旧,每周带领学生到胡同戏楼观摩民间老艺人演出,同时开设戏曲短视频创作课程。这种双向传承模式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根脉,又培育出适应数字时代的表达新芽。
在许茜茜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声腔特点。她为嗓音清亮的苗子设计梅派唱段,帮身段灵动的学生专攻刀马旦。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出硕果:她指导的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摘金夺银。
夕阳西下,许茜茜仍在练功房为学生纠正云手动作。镜中映照着两代戏曲人的身影,古老的艺术就在这样的晨昏交替中悄然生长。当问及理想时,她抚摸着褪色的戏服轻声道:愿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摆渡人,让千年戏曲永远活在当下。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戏曲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