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守望者:北京戏曲学院院长徐晓明的艺术人生
梨园守望者:北京戏曲学院院长徐晓明的艺术人生
清晨六点的练功房回荡着悠扬的胡琴声,一位身形挺拔的中年人正在指导学生们练习云手走步。他就是北京戏曲学院院长徐晓明,三十年来始终保持着这个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在这个被数字娱乐裹挟的时代,这位戏曲教育家以独特的育人理念,为传统艺术开辟出新的传承之路。
一、戏台深处见真章
徐晓明生于晋剧世家,五岁登台演娃娃生的经历,让他对戏曲产生了近乎本能的痴迷。198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时,这个山西青年带着一口浓重的乡音,却以惊人的毅力在晨光熹微中苦练身段。同窗们记得,他总在练功服里缝满沙袋,每次踢腿都要在墙上画道标记,日复一日将腿功练得犹如松枝般遒劲。
在山西晋剧院工作的十二年间,徐晓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他饰演的《打金枝》中唐代宗,既保持帝王威仪,又透出市井智慧,每次谢幕都能收获满堂喝彩。1996年带队赴法国演出时,他巧妙融合戏曲程式与西方戏剧元素,让《赵氏孤儿》在巴黎艺术节上大放异彩。
二、薪火相传育新苗
2002年调入北京戏曲学院任教后,徐晓明开始探索戏曲教育现代化路径。他首创三维教学模式,将传统口传心授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设计出可交互的虚拟舞台系统。这套系统能实时捕捉学生动作轨迹,用数据可视化方式解析身段韵律,让抽象的艺术要领变得触手可及。
在徐院长推动下,学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发了数字戏曲文物活化项目。学生们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复现《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古乐舞,这项创新成果不仅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更让沉睡的文物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2019级京剧表演班学生林悦说:徐院长总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智慧,这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的认知。
三、守正创新书华章
面对戏曲观众老龄化的困境,徐晓明提出青春戏曲概念。他支持学生创作实验戏曲《量子窦娥》,将粒子物理概念融入传统唱腔,在高校巡演时引发年轻观众热烈反响。这种大胆尝试并非摒弃传统,而是用当代语言重构经典内核,正如他常说的:老戏要新唱,但魂不能丢。
在徐晓明办公室的案头,常年摆着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和《数字艺术导论》。这位跨界探索者正在筹建戏曲人工智能实验室,计划开发能辅助创作的智能韵白系统。在他看来,科技不是传统的掘墓人,而是让古老艺术重获新生的金钥匙。
夜幕降临,徐晓明依然在排练厅指导学生修改参赛剧目。墙上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匾额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八个字正是他艺术人生的最佳注脚。当年轻学子们的唱腔划破夜空,我们仿佛看见,戏曲艺术的星火正在新时代的苍穹下粲然绽放。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