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耕耘四十载薪火相传守初心——记北京戏曲学院教授徐玉君
梨园耕耘四十载薪火相传守初心——记北京戏曲学院教授徐玉君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间排演厅里,总能看见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老者。清晨六点的第一缕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时,她已经在指导学生们云手的起势;深夜十点的月光洒在青砖上,她仍握着毛笔为学生修改戏文批注。这位执着的身影,正是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教授徐玉君。
一、从科班新苗到梨园名角
1978年,16岁的徐玉君以青衣组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每天清晨五点,当其他同学还在揉着惺忪睡眼,她已经对着陶然亭公园的湖面吊完两遍嗓子。寒冬腊月里练卧鱼功,硬是在青石板上压出两道汗渍。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让她的《贵妃醉酒》在毕业汇演时惊艳四座,水袖翻飞间尽显杨玉环的雍容华贵。
进入北京京剧院后,徐玉君创造了多个第一:24岁主演新编历史剧《洛神赋》,首次将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搬上京剧舞台;32岁带团赴法国巴黎歌剧院交流演出,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登上西方主流剧院的中国戏曲演员之一。她独创的三步云台步技法,将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被收录进《京剧表演艺术大典》。
二、三尺讲台上的传承密码
2005年,正处于艺术巅峰期的徐玉君做出惊人决定——调入北京戏曲学院任教。当年师傅手把手教我时说过,'戏比天大,传承更比天大'。在她办公室的案头,整齐码放着238本教学笔记,每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学生的成长轨迹:王晓梅《霸王别姬》的剑花进步明显、李振声发声位置还需调整......
她的课堂永远充满惊喜。有时会突然关掉伴奏,训练学生清板清唱的基本功;有时带着学生去颐和园长廊观摩古建彩绘,从传统纹样中寻找服饰灵感。2019级学生张子涵回忆:徐老师教我们《锁麟囊》时,特意请来苏州评弹艺人示范江南韵白,这种跨剧种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茅塞顿开。
三、让传统戏曲活在当下
在抖音拥有82万粉丝的徐奶奶说戏账号里,徐玉君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构传统戏文。她会拿着奶茶比喻京剧的板眼节奏,用地铁换乘讲解戏曲的移步换景。这种创新传播方式让《牡丹亭》经典唱段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评论区挤满了00后戏迷的打卡留言。
面对非遗保护的课题,徐玉君牵头研发了京剧数字基因库项目。团队历时三年采集了126个流派唱腔、458种身段动作的高清影像资料,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了七代京剧名家的表演精髓。该项目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荣获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奖。
如今已届花甲的徐玉君,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晨光中的那袭白衣,时而如青松挺立示范站相,时而似流云舒卷演示走边。在学生们眼中,老师的身姿永远定格在舞台中央,那抹素白不仅承载着戏曲的千年风韵,更勾勒出文化传承的生命线。正如她自己常说的:我们不是博物馆的守门人,而是要让传统艺术活在每个时代的呼吸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