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秀徐莎莎:以青春续写戏曲芳华

梨园新秀徐莎莎:以青春续写戏曲芳华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回廊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练功服的纤秀身影。徐莎莎,这位来自豫剧之乡河南安阳的95后姑娘,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戏曲教育的沃土中绽放出独特光彩。

一、从黄河岸边到京城梨园

生长在豫剧发源地,徐莎莎的童年浸润在戏韵之中。六岁那年,村里戏班排演《花木兰》,她躲在幕布后学唱段竟一字不差。老班主惊叹这丫头是吃戏饭的料,自此她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

2014年以专业第一考入北京戏曲学院戏曲表演系,徐莎莎在基本功训练中展现出惊人毅力。寒冬腊月里,她总在练功房多练半小时云里翻,蓝色练功服被汗水浸透成深色。这段经历为她后来塑造《白蛇传》中的小青打下了扎实根基。

二、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徐莎莎不断探索戏曲创新。她参与的跨界实验剧《牡丹亭·元宇宙》将昆曲身段与数字投影技术结合,在乌镇戏剧节引发热议。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当代审美重构戏曲语汇的大胆尝试。

作为青年讲师,她开创的戏曲身韵解构课别具匠心。通过解剖学分析程式化动作,用现代舞理念解构传统身段,让学生在理解中传承。她的课堂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动作的力学原理,这种科学化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

三、薪火相传的青春担当

疫情期间,徐莎莎带领团队打造戏曲慕课平台,将《京剧发声训练十二讲》等课程免费开放。令人感动的是,她特意为每节课配上手语解说,让无声世界的爱好者也能领略戏曲之美。

在门头沟山区支教时,她发现孩子们对戏曲充满好奇却无从接触。回京后立即发起戏曲种子计划,三年间带领学生下乡演出87场,辅导建立12个校园戏曲社团。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稚嫩唱腔,是她心中最美的和声。

今年教师节,徐莎莎在朋友圈写道: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而是流动的星河。这位年轻的戏曲教育者,正以创新的勇气与传承的担当,在古老艺术的天空划出属于新时代的璀璨轨迹。当清晨的霞光再次洒满练功房的木地板,那个执着的身影依旧在镜前反复揣摩着某个转身的弧度,一如往昔。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