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自芳华:记北京戏曲学院新秀徐梦瑶
梨园新蕊自芳华:记北京戏曲学院新秀徐梦瑶
在鼓乐笙箫此起彼伏的北京戏曲学院练功房,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素白练功服的清秀身影。徐梦瑶手持云帚,眉眼间流转着超越年龄的沉稳,水袖起落间仿佛将六百年的昆曲魂灵具象化。这位00后姑娘正以惊人的艺术悟性,在传统戏曲的沃土中绽放出独特光华。
一、氍毹之上的早慧人生
徐梦瑶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童年。6岁时随长辈观看昆曲《牡丹亭》,当杜丽娘的水袖拂过台前,这个苏州女孩竟在观众席上跟着哼唱起来。父母敏锐捕捉到女儿的天赋,将她送入当地著名昆曲传人周雪峰的工作室。在周老师指导下,小梦瑶每天清晨5点练嗓,放学后跟着录像带学身段,寒暑假则泡在苏州昆剧院后台观察演员化妆。
这份痴心在2018年迎来转机。北京戏曲学院昆曲班来苏招生,徐梦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破格录取。考试现场,她演绎的《游园惊梦》选段让评委惊为天人——婉转的唱腔中既有张继青的典雅,又透出年轻人特有的灵动。
二、学院派的破茧之路
进入北戏后,徐梦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昆曲班严苛的训练体系让许多新生望而生畏:晨功要完成三十个卧鱼、午间背工尺谱、晚上还要研读古典文学。她却在这日复一日的锤炼中找到了艺术真谛,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王振义、魏春荣等艺术家的指导心得。
2021年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大赛成为她的转折点。在导师张毓文的指导下,徐梦瑶大胆改编传统折子戏《思凡》。她将现代舞的肢体语言融入佛门少女的内心独白,手持的云帚化作挣脱枷锁的意象,最终摘得青年组金奖。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古老程式与当代审美的完美对话。
三、守正创新的青春担当
如今的徐梦瑶已成为校园里的非遗传承先锋。她牵头组建学生剧团蘭薰社,尝试用沉浸式剧场演绎《长生殿》;在B站开设瑶台曲话账号,用通俗语言解读昆曲四功五法,单期播放量突破百万。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将AI技术引入身段训练,通过动作捕捉系统优化传统程式。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而是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在最近一次学术沙龙上,徐梦瑶展示了她参与研发的智能水袖训练系统,这项创新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位梨园新秀正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续写着中华戏曲的瑰丽篇章。
练功房的晨光中,徐梦瑶依然在反复打磨《玉簪记》的台步。水袖扬起时带起的微风里,似乎能听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看见一个年轻艺术家在坚守中创新的执着身影。这样的青春,或许正是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最好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