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梨园深处淬炼:一位戏校学子的修炼手记
在梨园深处淬炼:一位戏校学子的修炼手记
清晨五点,天桥胡同里飘着豆浆油条的香气。北京戏曲学院练功房内,十七岁的筱梅将腿架在把杆上,汗水顺着练功服往下淌。这个来自秦腔世家的姑娘,正在经历每个戏曲学子必经的淬炼。在戏曲艺术的最高殿堂,他们究竟要经历怎样的修行?
一、筋骨里的戏曲密码
每天清晨的毯子功训练,是戏曲人的必修课。看似简单的云手动作,需要调动全身206块骨骼中的87块协同运作。老教师王先生总说:手到眼到心不到,这戏就白练了。学生们在把杆前反复练习涮腰时,要想象自己正化身《夜奔》中的林冲,每个转身都带着八百禁军教头的郁结之气。
身段课上,《贵妃醉酒》的卧鱼动作让新生们叫苦不迭。这个要求演员单腿下腰至地面的动作,需要三年以上的基础训练才能达标。形体老师会突然抽走学生腰间的护垫,考验他们对重心的精准掌控——这恰是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精髓所在。
二、唱腔中的时空对话
在声乐教室,学生们要同时掌握京剧的脑后音与昆曲的水磨腔。程派青衣传人李教授示范《锁麟囊》选段时,会让学生触摸她的后颈感受共鸣震动。老生课堂则充满阳刚之气,《空城计》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句,要在鼻腔、胸腔、颅腔间形成三重共鸣。
锣鼓经的研习是另一道难关。板鼓专业的学子要熟记128种锣鼓点,从急急风到四击头,每个节奏型都要练到形成肌肉记忆。打击乐教室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此起彼伏的锣鼓声里,藏着戏曲艺术的呼吸韵律。
三、幕后的文化修行
文物修复课上,学生们戴着白手套拼接清代戏服残片。一件缀满珍珠的女蟒,要用鱼线穿起三千余颗米珠。道具制作间里,年轻的面孔正给《钟馗嫁妹》的面具上色,朱砂与金粉在宣纸上晕染开来,仿佛重现了唐宋壁画的神韵。
戏曲文学课常常延续到深夜。学生们捧着泛黄的《元曲选》,在工尺谱与白话唱词间寻找平衡。当临摹完明代《南词叙录》的最后一页,窗外的海棠花已悄然绽放。这些看似与舞台无关的功课,正默默滋养着他们的艺术灵魂。
暮色中的长安大戏院,筱梅第一次穿上全副行头登台。水袖扬起时,她忽然懂得老师说的戏比天大。在北京戏曲学院,技艺修炼只是表象,真正要传承的,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大幕落下,掌声响起时,这些年轻的身影已然接过了千年戏曲的衣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