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戏曲就进不了戏园子?谁给国粹砌了这堵墙
不懂戏曲就进不了戏园子?谁给国粹砌了这堵墙
戏台上水袖翻飞,唱腔婉转,台下观众席却日渐冷清。一位老戏迷痛心疾首:现在年轻人都不懂戏了!这话像道无形的门槛,将无数好奇者拦在剧场之外。但当我们细究,这堵看似高不可攀的艺术之墙,究竟是戏曲自带的门槛,还是我们亲手砌起的偏见之墙?
**一、被误读的懂与不懂**
北京长安大戏院曾做过实验:邀请从未接触过京剧的观众观看《霸王别姬》。演出结束后,一位年轻观众抹着眼泪说:虽听不懂唱词,但虞姬自刎时的眼神,让我心都碎了。这恰恰揭示了艺术鉴赏的本质——好的艺术自带穿透力。就像我们不懂意大利语仍能沉醉于歌剧《图兰朵》,不明白抽象派技法仍会被梵高的星空震撼。戏曲中的程式化动作、水袖功、翎子功,本就是超越语言的视觉诗篇。
**二、谁在制造审美壁垒**
戏曲界长期存在祖师爷赏饭吃的思维定式。某戏曲学院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不学三年基本功,休想看懂门道。这种专业主义话语将大众拒之门外,就像要求观众必须会弹钢琴才能听音乐会。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从业者将守旧等同于传承,把创新视为背叛。当青春版《牡丹亭》大胆启用年轻演员、简化唱词时,竟被斥为糟蹋经典,殊不知正是这种创新让昆曲观众年轻了二十岁。
**三、破壁者的突围之路**
苏州评弹艺术家盛小云在抖音直播时,边弹唱边讲解三弦技巧,直播间瞬间涌入十万观众。弹幕里原来评弹这么潮的惊叹,道出了破壁的关键:让传统对接当代审美。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时,特意保留游园惊梦的经典唱段,却在舞美中融入现代投影技术,让杜丽娘的裙裾化作漫天飞花。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智慧,正是打破壁垒的利器。
坐在天津中华曲苑里,看着00后票友跟着鼓点打拍子,突然明白: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而是流动的活水。当我们卸下不懂不配看的包袱,会发现生旦净末丑的面庞下,跳动着与这个时代共鸣的人性之光。或许下次走进剧场时,不必纠结是否读懂了每个身段,只需打开感官,让那穿越百年的艺术电波直击心灵——这,才是打开传统的正确方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