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台蒙尘:哪些戏曲该退出历史舞台?

当戏台蒙尘:哪些戏曲该退出历史舞台?

2023年夏末,某县级剧团在露天广场演出全本《郭巨埋儿》,台上演员卖力表演埋子孝亲的荒诞情节,台下观众却纷纷离席。这场尴尬的演出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传统戏曲传承中的困境——有些戏曲,真的到了该谢幕的时刻。

一、凝固在历史长河中的标本

某些戏曲作品如同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二十四孝》系列剧目将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反人性的愚孝故事搬上戏台,在宋代或许能引发共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却显得格格不入。清代宫廷戏《升平宝筏》中大量谄媚皇权的唱词,更是将封建糟粕包装成艺术形式。

这些停留在历史褶皱中的剧目,就像用宣纸包裹的僵尸。某地方剧种保存的《烈女传》全本,详细演绎妇女自残守节的惨烈过程,这类违背现代伦理的活化石,实在不该占据当代舞台。

二、脱离时代的道德说教

传统戏曲中充斥着大量脸谱化的道德训诫。某梆子戏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唱段长达二十分钟,将封建妇德演绎得淋漓尽致。更有多部剧目将科举落第者丑化为跳梁小丑,这种对知识分子的恶意贬损,在当今教育普及的时代显得尤为刺眼。

某地方戏《双官诰》塑造的完美节妇形象,要求女性同时侍奉公婆、抚养幼子、守节终生。这种道德绑架式的叙事,不仅与现代女性价值观背道而驰,更暴露出传统戏曲在性别观念上的致命缺陷。

三、失去土壤的地方剧种

全国348个戏曲剧种中,近半数面临失传危机。某些地方小戏就像方言孤岛,既没有现代改编的勇气,又失去本土观众基础。浙南某渔鼓戏全年观众不足百人,传承人平均年龄68岁,这样的剧种与其勉强续命,不如完整记录后体面退出。

但淘汰不等于毁灭。京剧通过《曹操与杨修》等新编历史剧焕发新生,昆曲借青春版《牡丹亭》俘获年轻观众。这些成功案例证明:戏曲传承不能做标本式的冷冻保存,而要像榕树那样,在保持根本的同时不断生长新枝。

站在文化传承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警惕粗暴的戏曲屠刀,也要避免陷入保护一切的迷思。让该退场的带着尊严离开,给能创新的腾出发展空间,或许才是对传统戏曲最负责任的守护。当戏台上的幕布再次拉开时,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活在当下的中国戏曲,而非在聚光灯下喘息的木乃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