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那一口不敢松的气

戏台上那一口不敢松的气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年逾古稀的京剧武生王老正在给年轻演员说戏。他突然将手掌按在年轻演员的腹部:这口气要是散了,整出《挑滑车》就塌了。这句话道出了戏曲表演中最隐秘的功夫——那一口不敢松的气,既牵动着演员的筋骨,也揪住了观众的心弦。

一、气断则戏断

戏曲演员的呼吸法门是门玄妙的学问。武戏《三岔口》里摸黑对打的任堂惠与刘利华,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完成鹞子翻身、乌龙绞柱等高难度动作。演员必须通过丹田运气控制肌肉发力,稍有喘息声便破坏了黑夜的真实感。这种屏息凝神的功夫,让观众仿佛看见月光穿透窗棂的瞬间。

文戏中的气息同样惊心动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杜丽娘念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要一口气完成十六个字的拖腔,气息若断若续却始终悬而不坠。这种游丝腔的唱法,恰似春日柳絮随风而舞,看似纤弱实则暗藏千钧之力。

二、气韵即戏魂

川剧变脸的玄机全在一口气里。老艺人常说:变脸不靠机关靠丹田。演员要在转身、甩袖的瞬间完成换脸,必须精准控制呼吸节奏。当《白蛇传》中的小青在众目睽睽下连变五张脸谱时,观众屏息凝神,生怕惊扰了这口气的流转。

河北梆子的夯腔更是将气息运用推向极致。《钟馗嫁妹》中的钟馗唱到看人间万家灯火时,胸腔共鸣如闷雷滚动,这口气要像夯地基般层层叠加,直唱得观众心头震颤。戏谚云:一口气夯出三丈浪,说的就是这般摄人心魄的功夫。

三、气脉承古今

在苏州评弹博物馆,九十高龄的蒋月泉先生仍能完整演绎《宝玉夜探》。他说:说书人的气要像运河水流,看似平静底下藏着暗劲。这种绵长不绝的气息控制,让《长生殿·哭像》中唐明皇长达二十分钟的独角戏,始终保持着摧肝裂胆的感染力。

新一代戏曲人正在用现代方式延续这门绝技。上海昆剧团排演实验版《牡丹亭》,在传统水磨腔中融入现代舞的呼吸训练法。年轻演员们发现,四百年前的吐纳之道竟与普拉提的核心控制原理不谋而合,这口不敢松的气,原来贯通着古今中外的身体智慧。

落幕时分,王老带着弟子们对着空剧场练功。此起彼伏的咿——呀——声在穹顶回荡,那是戏曲人在打磨那口不敢松的气。这口气既托着唱念做打,也载着千年文脉,更牵着台下万千观众的心跳。当大幕再启时,这口气将化作穿越时空的桥梁,让今人与古人在屏息凝神间心意相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