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赖撒泼也能成角儿?聊聊戏曲里的无理之美
耍赖撒泼也能成角儿?聊聊戏曲里的无理之美
戏台上锣鼓喧天,老生正唱着悲苦身世,忽然窜出个青衫小丑,揪着老生的胡子满地打滚。台下观众非但不恼,反倒笑得前仰后合。这般不讲理的戏码,在传统戏曲里竟自成一家,人们给它起了个俏皮的名字——耍孩儿戏。
一、戏台上的混世魔王
耍孩儿戏的祖师爷要数元杂剧里的泼戏。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窦娥冤》里安排张驴儿撒泼耍赖,硬要强娶窦娥,这段看似胡搅蛮缠的戏码,实则暗藏对官场腐败的辛辣讽刺。到了明清传奇,这种无理的艺术愈发精妙,《牡丹亭》里杜丽娘还魂后大闹阎王殿,把生死簿撕得粉碎,这般不讲理的举动,却成就了冲破礼教枷锁的绝唱。
行当分工里藏着玄机。丑角专司插科打诨,花旦善使娇嗔撒泼,老旦偶尔也要装疯卖傻。光绪年间京城名角小杨月楼,扮起《打金枝》里的公主,能把玉簪摔成八瓣,金钗扔出三丈远,偏是这般无理取闹,反倒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二、荒诞中的生存智慧
看似疯癫的戏文里,藏着民间智慧的金句。《墙头记》里不孝子装聋作哑,老父亲唱道:你当我是耳背?我这是心明眼亮装糊涂!《打面缸》中县官被小娘子耍得团团转,最后自嘲:我这顶乌纱帽,倒成了面缸里的擀面杖。这些歪理听着可乐,细品都是老百姓的处世哲学。
在礼教森严的年代,戏台成了宣泄的出口。山西梆子《王婆骂鸡》连骂三天不带重样,看似撒泼,实则在嬉笑怒骂中道尽市井百态。安徽黄梅戏《夫妻观灯》里小两口为看花灯当街拌嘴,把家长里短唱得妙趣横生。
三、疯癫面具下的真性情
名角儿们的无理演绎各有绝活。梅兰芳演《贵妃醉酒》,醉态里透着哀怨;程砚秋在《锁麟囊》中摔盆砸碗,癫狂中见真情。这些出格表演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是用夸张手法撕开人性伪装。
传统程式与即兴发挥碰撞出别样火花。川剧变脸本为表现人物心绪突变,有艺人突发奇想,把变脸用在表现醉汉撒酒疯上,结果大获好评。这种突破程式的无理,反而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那些不讲理的戏曲桥段,恰似一面哈哈镜,照出世态炎凉,映出人间百态。当大幕落下,观众擦去笑出的眼泪,恍然惊觉:这台上演的,不正是台下你我带着面具的生活?下次再遇耍孩儿戏,不妨细品其中三昧——有时候,看似最荒唐的,往往藏着最通透的人生智慧。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