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上谁在唱那出苦情戏
老戏台上谁在唱那出苦情戏
戏台上,苏三戴着鱼枷,一开口就是六百年的冤屈。台下零零落落坐着几位白发老者,茶碗里飘着冷掉的茉莉香片。这场景让我想起老辈人常说的那句话:戏班子的苦,比戏文里的苦更真。
一、戏台上的眼泪从来不是假的
程派青衣的水袖能甩出三丈长,可甩不掉角儿们心头的愁。程砚秋当年编《锁麟囊》,把自己关在屋里七天七夜,硬是把商贾小姐的娇气磨成了仗义疏财的侠气。他徒弟赵荣琛说,师父在后台永远备着两副水衣,一副演戏用,一副擦眼泪用。
昆曲班的老笛师跟我讲,过去学《牡丹亭》的杜丽娘,要在三九寒天里对着一树枯梅练眼神。如今年轻演员对着手机屏幕练表情管理,可那眼神里的春色到底是淡了三分。
二、锣鼓声里的生计经
民国年间的戏班子走码头,班主得在关帝庙前烧三炷香。现在剧团团长改在文旅局门口递报告,求着把送戏下乡的指标多分几个。豫剧团的武生张师傅,白天在台上翻二十个旋子,晚上得开网约车凑女儿的补习费。
某县剧团的箱倌老李,守着祖传的八蟒八靠。去年文旅局说要数字化改革,让他把行头拍成3D模型。他摸着金线绣的团龙纹样说:这针脚里的灵气,镜头哪照得出来?
三、新酒装旧瓶的尴尬
某大剧院排先锋版《窦娥冤》,舞美用了全息投影,窦娥的枷锁变成了数据流。谢幕时掌声雷动,可老观众嘀咕:这窦娥哭得还没我家小孙女真切。
短视频平台上,京剧花旦对着镜头比心,点击量百万。可当她在直播间里唱《贵妃醉酒》,弹幕飘过的却是姐姐好美的尖叫,没人注意那句海岛冰轮初转腾里的九曲回肠。
夜戏散场时,看门的老赵头拿着竹扫帚扫瓜子壳。他指着戏台楹联念: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话如今听着像个黑色幽默。戏台上的悲欢离合演了千百年,可当大幕落下,收拾行头的年轻人脸上,分明写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迷茫。那些被霓虹灯冲淡的油彩,终究晕染不成一幅新的丹青。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